中国是否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国内IT企业认为需要,不仅中国需要,全世界都需要。因为,汽车业已经历经一百余年,看上去是依循守旧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代表。IT业认为新的思维方式能颠覆一切。随着特斯拉的成功,国内IT界将汽车业视为下一个“金矿”,部分心急的天使投资人已经喊出了话,要用互联网思维将颠覆汽车业。这股潮流甚至影响到政府,国家工信部正考虑给与一些IT企业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
但是,IT界仅仅想到了开头——这些挑战者应该由IT企业孕育,却没想到,中国一家自己品牌汽车企业要内生革命了。凯翼汽车,一个IT业可能还没听说过这个品牌,计划开创中国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先河了。
凯翼汽车能不能成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用互联网思维造车”。
根据种种热闹的描述,笔者总结所谓“用互联网思维造车”需要满足如下几点:一是零部件全球采购,只要有成熟的组装模式即可;二是强调制造只是非常普通的技能,而包括建立粉丝文化在内的品牌塑造、营销技巧才是制胜法宝,渠道大于内容;三是车联网大面积应用;四是渠道电商化。基于这些理论,IT企业才自信他们能够造出来汽车,即便零基础,而被拿出来佐证的例子是,小米已经用这种思维方式攻克了手机业。
我们先不争论它能不能从手机业延伸到汽车业,单说一点,如果IT企业认为到处买来零部件就能组装出安全好开的汽车的话,不客气地说,这种认识并不比舒服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10多年前那著名的“汽车就是发动机+沙发+四个轮子”的认识高。
事实上,即便是IT业内部,也没有完全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无敌的。在刚刚结束的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就明确指出互联网思维没有、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他说:“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产品的创新,不能代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互联网并没有,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核心价值。”
笔者并没有彻底否定互联网思维的意思,正如杨元庆先生所说的那样,“它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改善业务模式,来促进效率。”这是互联网思维对汽车企业和产业最大的借鉴意义。
凯翼汽车能不能成功?大有可能!只是支撑它成功的关键,不仅是互联网思维。
虽然是凯翼是一家新企业,一个新品牌,但他并非一穷二白起家,而是有家学渊源的。凯翼的“老爹”是奇瑞控股(不是奇瑞汽车),大哥是奇瑞汽车,还有个二哥叫观致。作为科班出身的汽车企业,凯翼汽车对互联网思维践行得比IT企业更彻底。它可不是全球采购,而是根本就要做个“轻量化”的企业。笔者听说,凯翼汽车不打算大笔投资生产设备了,而是要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上,制造环节则会找人代工。代工对象嘛,大哥奇瑞估计是首选吧。这下子,担心产能过剩的人,就不必再问“中国是不是还需要一家汽车企业”了。之前,热传北汽要给乐视代工生产新能源汽车,乐视进军汽车产业还得跟北汽好好掰扯掰扯才能成,凯翼汽车跟奇瑞,可是方便得多。
凯翼要想从竞争已呈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绝活。对此,凯翼汽车的计划是重点开发具备智能互联功能的智能汽车;此外,在实体店基础上布局电商,上市之初就会采取实体店加电商共同销售的模式,若电商模式取得成功,未来实体店将向消费者体验和服务功能方向转变;而且,凯翼汽车要学习小米,让消费者参与汽车开发,通过未来汽车畅想试验室及网络粉丝团,让消费者共同描绘符合需求的下一代产品。
互联网汽车的概念,目前还是“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凯翼若主打这个概念,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或可得到其眷顾,对于三四线市场来说,估计算是率先导入新事物了。其好处是,能开辟蓝海;其弊端,也有可能是不被接受。
你看,凯翼汽车战略的每一点都是奔着IT界所描述的互联网思维去的,活脱脱将成为汽车界中的小米。当然,凯翼汽车并不需要成为另一家小米,只是需要学习它的业务模式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产品一定要好;产品不好,互联网思维再强烈也没用,君不见一度靠互联网思维成为明星的黄太吉煎饼,被证明不怎么好吃之后也风光不再了。产品好,才是真的好;性价比高,才是硬道理;质量过硬,才是关键!这一点可能会是凯翼致胜的关键。虽然是新品牌,但凯翼的产品成熟度很高,其第一代车型都是基于原来奇瑞的老产品基础上打造而来的。不要小看这一点,凯翼的这个背景对于它控制成本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不管凯翼汽车的未来怎样,汽车行业中出现一家应用新思维方式的企业,总是好事,青春正好,带来活力无限。不过,凯翼汽车可以用互联网模式造车,因为他有“靠山”,IT企业可别轻易模仿,汽车业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你们输不起!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