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汽车改革“鼓”声渐近 股比保护了谁?

2014年03月17日11:00   轮语汇  作者:布衣侯   我有话说

 

 

 

 

 

  (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布衣侯)日前武汉举行的“2013全球汽车论坛”传出诸多声音,某些甚至相当“不和谐”,比如 “上当论”以及“开放股比即汉奸”论。这些声音无论是否刺耳,都证明汽车行业在中国与相当多的行业相比,算是健康的——因为有不同的声音在。

  从这些声音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中国汽车业新一轮改革鼓声已经渐进。只是鼓声表达含义有所不同,“听众”的感触也不一样,对于某些车企,这是值得警醒的“边鼓”;对于另一些,则是即将“破家”引来的“打小鼓儿的”;而对那些励精图治却长处困窘之中的企业来说,则是振奋人心的战鼓。鼓声能否刺激他们的神经,而这些车企又将采取何种行动,很值得关注。

  对于某些合资车企而言,开放股比很像是再次敲响了“边鼓”——此前开放股比的提议已有几次,每一次都几乎因同样的理由半途而废,那就是“保护中国汽车工业”,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股比“底线”虽然一直没有放开,但是那些“被保护”的车企自主品牌大多做的差强人意,某些“合资自主”更像是为了应付“上峰”意见敷衍了事。至于合资产品本身,几年来也有诸多负面见诸媒体,某些甚至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在汽车消费已经如此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一味的“保护”究竟目的何在?

  从种种迹象看,“保护中国汽车工业”很容易让人感觉这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而实际上不过是假此名义而保护某些部门、集团的利益。不过是为了保护“管理权”在握——实际上,从2000年至今,这些“管理权”正在逐年的减弱。

  中国自主品牌近些年来的发展并非因了“保护”,恰恰相反,长城、吉利、比亚迪等正是因为充分的竞争才走到了今天。中国民族汽车果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的不是什么“保护”而是更充分的竞争,更进一步的“开放搞活”,或更简单的说——更进一步的市场化。这次“开放股比”之所以引起巨大争议,恰是因为很可能落到实处,而某些靠保护生存的车企自然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与这些车企相比,更不走运的则是那些“垂而不死”多年、直到今天依然妄图依靠“卖壳获利”的车企。继工信部下发《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近日工信部又发布了首批公示企业名单(以下简称《名单》)。对于这些车企而言《通知》和《名单》可谓雪上加霜,而某些有作为的车企很可能因此重新开始跨区域布局扮演“打小鼓儿的”的角色。中国汽车界怪现象之一就是“想进入的无资质,有资质的干不好”,如果说《通知》已经显示了政府对汽车行业进一步市场化的决心,那么《名单》则已经开始行动。某些车企“携资格自重、待价而售”的美梦彻底破产。但值得警惕的是,虽然《通知》和《名单》显示了政府推动汽车业市场化的决心,但是此举依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靠行政力量即使暂时消除了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阻力,也很难避免车企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不会有行政力量干预。

  中国汽车业从创立至今已经走过60年,加入WTO迎接世界潮流也已经超过十年,他完全应该有自信面对更市场化的新时代的到来,这对于包括民营自主品牌车企在内的所有车企而言,都将是一个更公平的时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