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前日做客北京电视台《锐观察》时表示,北京关于停车设施的专项规划已制定完毕,即将发布。今后,北京停车设施将以配建为主,停车楼不会大面积发展。
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已完成
近年,北京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停车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日,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做客北京电视台《锐观察》时表示,北京关于停车设施的专项规划已制定完毕,待市政府批复之后发布。
“北京现在有500多万辆机动车,停车位只有200多万个。”黄艳表示,这些“停不下”的机动车目前大都停在马路上、小区里,这使得本就脆弱的“毛细血管”通道更雪上加霜,有的地方甚至造成消防通道堵塞。
建筑配建停车位将是主流
目前,国外一些城市主要靠立体停车楼解决停车难题。黄艳坦言,过去,停车楼的建设并没有纳入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规划。今年,按照即将出台的规划,“停车”将作为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确定下来。
她说,北京今后的停车位将以建筑的配建设施为主,占大部分。独立占地的“停车楼”将为辅,“会建在需要的地方,但不会大面积建设。”此外,路边停车将成为补充。“按照国外经验,城市中心区将避免供给太多停车资源,公共交通应当是主要的依靠。”
■ 相关新闻
公共资金倾斜道路微循环改造
目前城市次干路规划实现率不足30%
黄艳还指出,目前北京主干路建设效率较高,但次干路规划实现率仅30%。今后,公共资金将更多投向道路的微循环建设。
她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如果道路规划实现率低,道路资源没有调动起来,拥堵势必加剧,增加的尾气排放会令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她表示,过去几年,北京主要集中力量建设主干道、快速路等,主干大道建设效率较高。但是,像20到30米宽的次级干路,以及一些微循环道路规划实现率比较低,目前仅30%左右。
究其原因,黄艳认为首先在于政府的投资、规划力度更倾向于主干大道;同时,微循环道路牵涉到的区域、单位利益更加具体和复杂。“有时候规划做完了,却不知该谁掏钱,耗时反倒比建设大道更长。”黄艳表示,今后,公共资金将会更多投向这些道路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