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计委宣布,自今年5月10日起放开国产轿车价格,由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在此之前的5月1日,水上客货运输价格也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两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放开,这不能不让人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
然而,细心的人们发现,价格放开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引起轩然大波。市场的反应,倒是用波澜不惊来形容更为恰当。以水运为例,运价放开正逢“五一”黄金周,交通部门反馈的情况显示,水运企业的客货运价格浮动正常,运量也保持在正常水平。轿车价格放开就更是如此,早在5月10日,有关文件就已经发到各厂家手中,但丝毫没有引起轰动。
是市场对价格信号不再敏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价格放开后各方如此平静,一方面,由企业自主定价,原本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起码要求,如何定价、是否降价、降多少,原本就应由企业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让这些名义上仍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行业,早已走向了市场。
以国产轿车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轿车市场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私人购车已取代政府采购成为车市的主流,“入世”临近,轿车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严峻的挑战。如果连自主定价的权利都没有,何来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早在1998年,就已经很少有厂家向国家报批价格了,车价的制定,更多的是企业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参照自身的定位来做出。
即便如此,价格放开仍然意义深远。毕竟,生产企业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毕竟,价格竞争作为企业竞争最一般的手段,从此不必讳言。
不过,要想真正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仅仅放开价格,是远远不够的。形成竞争必须有足够的竞争者,而引入竞争者,就必须开放投资渠道,包括外资、民间投资等。然而,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对个别行业来讲,仍然是“禁令”高悬。以轿车为例,长期以来的目录管理,让国家投资的定点企业独享市场。虽然近年来一批“非定点”企业涉足汽车领域,但毕竟是“野孩子”,处处遭人“白眼”:浙江吉利集团自筹资金开发出的吉利轿车,被排除在轿车目录之外。
有观点认为,严格的准入限制为的是防止重复建设。然而,没有重复就没有竞争。我们不否认重复的代价,但也绝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简单的准入限制,无疑是“将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改革政府投资体制,建立起能对投资后果切实负责的新机制,同时加强信息搜集、研究、服务等工作,以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王政)
人民网2001年5月24日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