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行业>正文

Mike Thomas:改进内燃机同样重要

http://auto.sina.com.cn  2015年04月23日 12:19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我们今天本论坛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Mike Thomas先生他是汽车洞察的创始人,谢谢!

    Mike Thomas:很荣幸我可以在这里,可以今天跟大家进行讨论,很感谢中国汽车论坛,以及中国汽车人士邀请我来到这里进行讲话,我想把我的演讲,主要来讲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以及瓶颈。那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观点就是我们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以顾客为中心来进行解决。

    那么毫无疑问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成功的关键,从策略方面来讲,我们认为燃油效率、燃油选择,环境影响,能源安全技术和配套设施技术是需要全行业合作的。另外我要提醒大家,电池技术需要放到和内燃机汽车进行比较的,并且把它放到未来可能燃料电池车的框架下一起来进行讨论的。在我们讨论之前,电池技术以前不管说是价格、成本,还是说充电方面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那么2014年我们是大概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只占市场的不到1%,我们未来的挑战是要有更好的电池,充电更加便捷等等这方面的提升。现在的储能技术,不管是电动汽车还是混合动力汽车,他们的主要技术都是非常关键的,大家可以从这张表上看到从不同的电池,不同的标准,每个制造商,对于电池的看法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说这个电池的技术是很不同,大家看到尽管都是锂电池但是它们的标准是不一样信的,我们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电池成本下降这个问题还要多久?多快呢?现在已经下降到了,20千瓦时,对于未来的合作,我们是希望它可以增长到500小时每度电的使用。这样的话也是我们在未来可以期待的提升,那么我们的同事、专家已经讲到了现在这个电池技术的展。大家可以看到锂离子电池,是当前技术和我们未来革命性技术过程的对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在实验室当中,我们确实在未来可能看到能量密度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假如说放到商业化来说的话,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那么在北美来说,我们有美国先进电池联盟,他们为这个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设计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目标,那么这个图可以看到,我们红线是现在2015年,我们发展的情况,蓝线是我们定的目标,大家可以看到在右上角已经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目标,但是右下角可以看到我们还差很多。

    那么电池的充电循环寿命来说,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目标,但是成本、能量密度和比能这三点,这三个绿色的点,包括能量密度、比能、成本这三点,我们仍然需要很大的突破,才可以取得我们想要的成果。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是讲我们为什么没有在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主要是你想一下,有很多的困难,就是这些初创公司的失败,说明革命性的技术,有着可行性的局限,以及不可预见性的研发问题,并且我们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有两种电池,可能会有很大的突破。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锂空气电池,可能会达到锂离子电池的十倍,现在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锂空气电池可能会有很大的氧化薄膜问题暂时没有解决。

    另外是锂硫电池技术,它是普通电池的三倍,但是现在的难题就是只能重放点三四十次。本次论坛讨论了很多的电池充电技术,我认为对于我们电池行业的人来说,有两大问题要解决,第一是燃料电池的形成和补充电池,是否会赶上电动汽车的研发技术。再就是我们内燃机方面的专家,看一下内燃机的燃油效率提高,是否会超过新能源汽车的成本。

    现在第一个问题就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否是我们的终极挑战?我们的汽车成本,还有包括耐久度和可靠度也是一方面的挑战。当然氢的生产和分销仍然是一个挑战,这和我们的充电技术的挑战是类似的。我们氢的生产和分销可以通过气罐。但是氢的充电站又是一个新的充电站,我们要和电器汽车的充电站要共同的开发。

    下面就是内燃机技术的持续改善,我们现在的汽车研发,是尽可能降低车身的重量。那么现在我们新技术是采用了,比如说像涡轮增压和汽油直喷技术,我们还有7/8/9速自动变速箱

    我们未来的展望方向,最左侧就是看到改进内燃机,我们要更好的例如我们的废热,启动48V的启动系统,或者是更好的利用中冷循环系统。那么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来说,在最右上角我们的研究认为,主要专注于成本承受能力,额外的纯电动的行驶里程,更好的让顾客接受,当然还有充电设施的开发和补配制。电池技术仍然需要很大的研究和开发,这样可以更好的配置我们的新能源汽车。

    对于燃料电池来说,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在补充燃料和成本方面的突破。那么在美国我们新能源汽车是很多厂商是进行合作的,那么我们所有的这些合作的公司,不管是从原始的供应商,还是到政府,还是到国家实验室,还有很多的其它公司,都是一起进行合作的,我认为这样的合作方式,共同开发的模式,是可以让中国进行学习,并且受益的,不管是汽车供应商,还是研发伙伴,还是国家实验室,都可以进行合作研究,最后谢谢大家!

分享到:

(编辑:Aeolus)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