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正文

车联网时代“偷窥狂魔”的招数&必杀技

http://auto.sina.com.cn  2014年08月01日 09:13  车云网   字号:

  在汽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已经把目光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延伸到了更舒适便捷的驾控体验。同时物联网、车联网的出现也催生了“大数据”的概念。那么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汽车有了“大脑”之后变得更加贴心智能,在连接了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之后,功能服务范围的增加会让我们高兴地有些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各种数据会通过网络信道上传,而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自然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数据”科普:车联网时代“偷窥狂魔”的招数&必杀技“大数据”科普:车联网时代“偷窥狂魔”的招数&必杀技
    对于在车内安装“黑匣子”,很多司机都下意识地表现出了“嗤之以鼻”的态度。NHTSA(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就一项刚刚起草的交通法规向公众征询意见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因为这项法规要求所有车辆必须配备行车记录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黑匣子”。甚至消息刚一放出,NHTSA的官网就被一千多条“声讨”的帖子刷了屏。而人们之所以这么激动大都是担心这项规定会侵犯到公民隐私。我们先来瞅瞅这些“义愤填膺”的评论:

  1. “政府在监控我们!想把“黑匣子”强制装在新车上,没门!”

  2. “政府的责任里可没有 ‘监控公民’这一条。”

  3. “如果政府要开始对车子征收费用了,那这‘玩意儿’肯定会暴露我的行踪”。

  不过,无论这样的做法是否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黑匣子”捕获的信息和从车载系统、电子设备中泄出的内容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再者,为了行车安全和使用方便,车主甚至会主动让出一部分数据的使用权。所以当人们情绪激动地斥责国家立法机关时,至少应该意识到其实我们已经在这场隐私保卫战中缴械投降了。

  瞅瞅这“黑匣子”里有啥?

  从NHTSA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美国市场96%的新车均安装有“黑匣子”,可以提供事故发生时的关键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会被“非法窃取”。不过,可能和大家了解的不同的是,黑匣子并不会持续上传数据。根据NHTSA的说法,它内置了电子内存芯片,记录的是车辆传感器和控制模块中某一段连续的循环信息流。事故一旦发生,只会抓取事故前五秒和后一秒的数据,这其中涵盖了事故发生时的车速、踩刹车情况、安全气囊弹出的时间以及驾驶员是否使用安全带等信息。只有连接专门的信息读取设备,用户才能获取数据。

  因此装了“黑匣子”的好处在于:汽车安全分析专家和事故调查员能够依靠其提供的大量信息评估事故发生时汽车的性能。而根据评估在后续车型中进行设计和技术层面的安全改进,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群体。

  此外,所记录的实况数据可以帮助最先到达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决定该把事故伤员送往何处就医。因为对医护人员来说,事故的严重性是次要的。但事故出现的一瞬间,车体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以及车祸对乘车人可能造成哪些伤害,类似这样的信息很关键。毕竟医生要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最佳的诊疗方案。

  不过人们对“黑匣子”提供数据的真实性、拥有者的身份以及数据的使用方式仍存有疑问。而NHTSA表态说这些数据的持有人是车主本人,而汽车厂商只有在其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读取。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参议院引入了《驾驶员隐私保护法》(Driver Privacy Act) ,该法案明确规定“黑匣子”信息属车主所有,在绝大部分案件中,禁止在没有得到车主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获取数据信息。

  车联网系统的数据“猫腻”

  车联网系统发展至今,成熟之作有通用的OnStar,奔驰的Mbrace和现代的BlueLink,提供安全保障服务的同时影音娱乐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旦车祸发生,营救人员可迅速到达现场,警方追踪被盗车辆也会方便很多。当然附近有什么好馆子,哪里有加油站,这些车联网系统都会告诉你。如果行车途中出现故障,远程诊断系统开启后会引导用户具体操作步骤甚至帮你预约4S店的维修服务。

  不过和“黑匣子”只能抓取几秒钟的信息相比,车载系统能够提供关于车的位置和其他参数的常规且连续的数据。但目前我们还不清楚数据的具体内容、处理和使用方式。也许汽车主机厂应该停止向用户收取服务定制费用,因为收集的信息对他们来说更有价值,完全可以作为对窥探用户数据的补偿。

  遗憾的是,经车联网系统采集的数据可能出现滑坡谬误。2013年,一名纽约时报记者对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寿命提出了质疑,但随后特斯拉公司在反驳时提供了从车载系统导出的数据,该数据显示这位记者是在故意耗干电池。但他随后解释了耗电快的原因是当时已是夜晚,他很难找到一个充电站,而来回兜圈子恰恰是最费油的。在这个案例当中,汽车厂商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使用车载系统数据的做法有点欠妥,甚至因此暴露了产品的一些漏洞。

  保险折扣=牺牲隐私权?

  保险公司现在倒是利用车联网数据找到了“帮”车主省钱的好方法。就拿推广UBI(基于使用量的保险)来看,该保险允许顾客在提供自己驾驶数据的前提下可以少交一点保险费。

  美国的第一大车险公司——州立农业保险的“安全驾驶还省钱”的项目通过OnStar和Ford Sync系统订阅服务收集汽车里程表读数,给那些开车出行频率不太高的投保人一定的优惠。不过它也有自己的监控系统——In-Drive。它可以通过插在汽车OBD接口的设备搜集包括行驶里程、汽车在加速、刹车、转弯时的运行状况、平均日使用时间和车速等数据。这些都要用于计算折扣,一般在1%到50%之间。车主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的评级,而且通过改善驾驶习惯可以节省更多的保费。

  州立农业保险公司的网站上清楚地声明了,数据仅用于计算用户应享折扣。他们还在一封发给《消费者报告》的邮件中表示不会将数据用于保险协议的“作废、拒绝续约、收取附加费“等非法用途。

  与此同时,前进保险公司也有一个类似的项目——Snapshot,它同样利用OBD设备来获取汽车的行驶里程、使用时间段,以及刹车频率等信息。在用户同意投保该车险之后,公司会在30天之后提供一个初始折扣。而6个月之后,设备会被送回公司,保险公司也会重新计算折扣。前进保险已经给汽车商提供了一份对于所收集信息的简要分析,通过驾驶习惯推断出更多对汽车主机厂有用的信息。

  不过一些批评人士对此类保险折扣的动机十分堪忧。因为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傻到想要削减利润。但提供优惠折扣的好处在于可以吸引优秀驾驶员,使其成为长期客户。而这些数据也可以帮助保险商评对投保人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设置保险金。

  路上岌岌可危的隐私权

  尽管目前车联网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提供给消费者越来越多好处的同时,车主对个人隐私方面的担忧也才刚刚浮出水面。此外,汽车主机厂开始选择和像苹果、脸书和谷歌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进行合作,但汽车长商承诺并不会向后者共享个人数据信息。

  未来,按照车云菌预测的发展趋势:政府会通过搜集车主出行路线的方式用于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同时汽车主机厂也正想方设法利用这些数据投消费者所好,以此攫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因此,很快司机将会在车里提供资讯娱乐的显示屏上看到以地区为导向的广告,例如,附近批发商店提供购物优惠券或者折扣。大家都在寻找另一种赚钱的方法,而汽车用户的个人数据显然是其中一种门道。

  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小贴士

  在今天的汽车里,用户在享受车联系统提供的众多好处:包括GPS导航,连接智能手机播放网络音乐,甚至接听电话/发送信息,抑或是通过咨询服务类软件寻找附近餐馆或者加油站。因此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下面提供六条小贴士供大家参考。

  1. 隐藏私人信息。切勿共享类似Facebook状态这样带有自我识别标识的信息,也不要社交媒体上公布你的位置;导航系统中以家为Tag的地址要删掉。

  2. 清除数据。卖车时,一定要清除导航系统中最近访问的地址,或者改变系统设置,不要记录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不要将通讯录下载到车载系统;离开车的时,记得关闭蓝牙连接,因为如果手机近在咫尺的话,修理工或者洗车工可以轻松地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3. 仔细阅读合同的隐私条款。每个公司都有一个隐私政策,但是很多人根本都没浏览过。在订购任何车载服务时,一定要注意商家的隐私惯例和政策,不要轻易接受你任何不想要的服务。

  4. 取消数据传输。如果你打算将车卖掉,或者短时间内你再使用,请主动联系第三方公司取消车载服务。确认一下在你请求免除系统服务之后会发生什么,了解清楚之前被收集的数据都用于什么用途。

  5. 不要留下任何线索。如果你担心个人信息安全的话,请使用现金,不要贪图如E-ZPass这类电子收费系统的便利;此外,关掉手机并不能解决问题,还要记得拿出电池,因为手机关掉之后也不能免除被追踪的可能。

  6. 三思安全问题。不要将便携式GPS导航仪或者其他任何电子设备留在车里;如果你将保险合同和注册信息等放在了车内的储物箱里,记得锁好。而且交给服务生一把代客泊车专用钥匙(valet key)要保险得多。在汽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已经把目光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延伸到了更舒适便捷的驾控体验。同时物联网、车联网的出现也催生了“大数据”的概念。那么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汽车有了“大脑”之后变得更加贴心智能,在连接了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之后,功能服务范围的增加会让我们高兴地有些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各种数据会通过网络信道上传,而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自然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分享到:

(编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