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访谈>正文

原创王志乐:支持股比放开 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

http://auto.sina.com.cn  2014年02月20日 22:21  新浪汽车  鲍家翔 字号:

  新浪汽车讯 (鲍家翔 北京报道)

  施行10年的汽车产业政策走到了关键节点。从2004年到2013年,中国汽车业从小到大,多年蝉联全球最大新车消费市场,却未能实现从大到强的梦想。这在很大程度缘于汽车产业政策落后,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未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中国汽车业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政策修订应关注哪些主要领域?汽车行业格局是否将就此产生重点变革?新浪汽车邀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华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做客“三言二拍”栏目,邀请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主持,畅谈产业政策走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做客“三言二拍”栏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做客“三言二拍”栏目

  以下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现场发言实录:

  支持股比放开 十八大精神已明确市场作用

  将跨国公司作为研究重点,是王志乐教授一直致力的方向,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共十八大会议的大背景下,他支持中国汽车产业开放合资股比,并认为市场在各产业中应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用全球化的思维与企业运行的自然规律去看到未来中国汽车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方向。

  王志乐:我是主张股比放开,股比放开的问题存在于一个大的背景之中,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要扩大开放,要用开放来促改革。它有一个基本理论的突破,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想中央提出这个东西,显然不是泛泛的,没有目标的。中央提出来要让市场在下一段的经济改革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要用开放促改革,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中写得非常明白的。下一步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就想在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企业中应该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这个产业做没做到中央提出来的这个东西,我们前一段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下一步怎么样实现让市场在我这个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央也提出来要扩大开放,扩大开放其中有一条讲放开准入,实际上开始讲的是服务业的准入,服务业一准入就等于放了。原来像教育、养老、会计师、金融这些领域,实际上限制也是很多的,但是现在都在有序的放开。

  虽然我赞同放开股比,但也不是说一步到位,马上就全放,没有任何步骤。战术上应该是有序放开。比如从地区来讲,能不能先在最落后地区(试点)。像中西部想吸引外资,它那儿先放开。再就是对外开放的同时,能不能先对民企开放。我是主张开放,但在战术上要认真、谨慎;在战略上,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要开放。把这两个结合好是现在的关键。

  提到一般制造业也要放开,对这个解读确实不一样。像商务部的发言人在解读一般制造业,提到了钢铁、化工和汽车。我前段时间对钢铁行业也做过调查,钢铁行业过去的理论,它是一种战略产业,比支柱产业还重要,但是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钢铁技术发展到今天,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了。所以,我们不能用过去冷战时代形成的产业定位来判断现在的政策。现在国际上已经把钢铁是战略产业这个说法早就废了,国内过一段时间大家也会理解到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用战略产业的理论,当然可以阻止外商全面的进入。所以,过去钢铁业的限制跟汽车业可能差不多,都是外商(的股比)不能过多少。

  我理解,现在如果我们研究中央的这些东西,领导已经表态了,表态很清晰,并不是各种解读都有,是要贯彻落实中央三中全会的决定,这是咱们要研究的。所以,汽车业应该提出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对照三中全会提出来,让市场在我这个产业中怎么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角度。

  再一个角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中央讲对外开放这部分的时候,有一个关于自由贸易区,这个自由贸易区不是上海自贸区,讲的是对外国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美国现在正在谈判双边投资协定,中国跟美国启动的前提是中方承认两个原则,第一,给外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第二,如果不给它这个待遇,或者用方法限制它,那必须列出一个负面清单管理。比如你给外资,不许它百分之百投资,只能占50%股份,你可以列出来。这些内容必须公开,恐怕有一个时间表,用多长时间,再一个理由在哪儿。

  当然人家可以评头品足跟你讨论。这个给过去管理开放带来挑战。商务部之所以发言人讲这个问题,后来改了,怎么说不管,实际上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跟美国人要谈这个的时候怎么办。美国人提出来的这个条件,准入前国民待遇比过去的国民待遇实际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彻底了,你这个公司还没进来的时候,理论上应该享受中国企业该有的待遇,中国公司可以投资汽车业,它也可以投,这里边就涉及不到股权了,到底该怎么样。而且现在中方还在探讨一个新的问题,习总在访问美国洛杉矶,和奥巴马对话的时候,跟奥巴马提出来,想了解TPP的进展,美国主导的那个谈判。TPP跨太平洋的一个伙伴关系,这个伙伴关系现在12个国家已经在谈,亚太地区主要国家都已经进去了,日本都参与,但是没谈下来,人家计划去年已经谈下来了。中国人宣称这是美国人设套,设了一些对中国不利的条款,比如对国有企业是要限制的。再一个美国这几年谈判提出一个概念,叫竞争中立。什么叫竞争中立呢?政府在面对企业竞争的时候应该是中立的,不应该对某一类企业特别给予支持。这就是所有制不同,比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他们在跟中国谈判的时候曾经明确提出来,这一条不光为了我们的企业,也是为了你们民营企业的利益,你们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在国企、民企、外企竞争中保持中立,因为都是中国企业。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国内对这个当然有些批评,说老美要求太高了。但是从我感觉,中央三中全会决定里提出要建立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网络,实际上贸易是一个重要的,因为贸易里TPP谈判提出所有的商品零关税,将来比如汽车零部件,如果加入这个就是零关税,你怎么办?当然我估计也有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就到位全部零关税,可能得分几年,但这个方向是清楚的。政府在企业竞争中保持中立这个概念,表面上看对中国国有企业不利。但是从长远看,符合中央讲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的感觉,我们现在虽然没有接触到TPP谈判,但是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是已经正式宣布启动,而且那两大原则已经开始在实施。如果中央是正面号召我们往前走,推进开放,推进市场化,客观上还有一个外部的压力,就是你要跟外国人谈判的时候,他就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卡住外国人不许它超过50%,那么它会怎么办?如果瑞典和中国谈,中国和欧盟也要谈双边投资协定,瑞典就说你们吉利可以百分之百收购我的企业,我到那儿为什么连百分之百的投资都不行?

  自主品牌是个伪概念

  王志乐教授认为自主品牌这个称谓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这种错误的概念下,容易把企业问题政治化、民族化、国家化,偏离了企业做品牌应遵从的本身的规律。

  双边谈判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是三中全会是下一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的征程开始了。再一个,我们要扩大开放,就面临国际环境现在是这么一种非常严峻的东西。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现在的思想状态有问题,我要说一种比较极端或者是比较尖锐的批评,我不说是政策上有问题,我只是说我们的舆论、媒体,还有一些汽车人的思维,有三个毛病。第一,概念混乱。第二,逻辑混乱。第三,理论混乱。有这三个混乱就没法应对中央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外商要在全球化中对中国的挑战。怎么样以被动防御变为积极应对,我们现在思想状态、理论状态有问题,出在这儿。

  为什么说概念混乱呢?比如媒体上大量用的,我现在表面上在批评媒体,但实际上我知道也不是媒体的责任,比如自主品牌这个概念,这是个伪概念,不存在的概念。你看看哪个国家提出来过这样一个概念,叫自主品牌。德国人的奔驰不叫自主品牌,不这么说。咱们的自主品牌是从中国的自主品牌演化而来的,中国自主品牌,所谓自主品牌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原话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为这个事做过研究,我认为根本不存在中国自主品牌。为什么说不存在,这是一个伪概念,首先你既然承认品牌是有价值的,这个品牌的价值肯定有所有者。假如是个品牌,肯定有所有者,是长安汽车公司,不是中国。奇瑞咱们过去老说它是自主品牌,它其实不是中国自主,它是中国奇瑞公司的自主品牌。吉利帝豪好几个品牌,那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比如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中国人肯定不认为沃尔沃是中国自主品牌,但是它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恐怕没人反对,因为它是有所有权,有控制权,它是收购了沃尔沃,它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

  奇瑞是中国奇瑞公司的自主品牌,也是有它的自主权,但它不是中国。我查过工商局,没有一个公司用中国去注册一个什么牌子的,所以这个品牌它不属于中国,属于中国某某企业。我们这么多年来把中国自主品牌叫得震天响,这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我今天在新浪再次呼吁媒体要用准确的概念来说事,不然概念都混乱了,咱们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了。你讨论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我说你这个所谓的“中国自主品牌”,是中国某某企业的自主品牌。所以最合适的成为应该是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比如奇瑞是中国奇瑞公司的自主品牌,沃尔沃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在这个概念上,按照企业来讲,因为这是企业的品牌,为什么要把企业品牌和国家混在一块儿呢?不是一个概念。

  让中间人判断这个逻辑性,为什么说概念混乱,就在这里头。明明不存在中国自主品牌,只存在中国企业自主品牌,他们把企业品牌和中国混淆了,这一混淆就会带来一个客观的问题。如果是企业品牌,那它当然是按照企业规律去搞品牌,但是咱们这么多年,把企业问题上升到国家,混淆到国家问题,把企业问题政治化、民族化、国家化,偏离了企业搞品牌本身的规律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品牌是由市场决定的,你的品牌能存在还是不能存在,是知名品牌还是不是知名品牌,实际上是市场决定的,老百姓买不买。你人为的想去维护一个品牌是做不到的,要维护也只能维持一阵,最后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因为品牌是企业的。此外,品牌也是市场的。全球知名品牌是全球市场的。如果你在这个时代要想打破原来那套东西,你必须得有一个全球品牌才站得住。而这个全球品牌恰恰是在全球市场中博弈出来、搏杀出来的,不可能人为搞出来的,按照政治规律搞出来。而我们这些年,由于概念混乱,大家在搞品牌的时候给它自觉不自觉的搀进了很多非市场、非企业因素,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我所说的概念混乱就是指的这个。

  刚才讲的为什么要澄清这个概念,如果概念混乱会导致把本来是企业问题、商业问题跟政治意识形态混淆,这么一弄就使得企业往往偏离了市场规律去做事,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三中全会提出来让市场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儿,这是一个问题。

  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

  王志乐教授指出,在很早以前中央便已发文明确了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而国内的很多人仍然把外资企业排除在外便造成了具体执行与中央的文件以及我国的承诺相冲突。

  第二是逻辑混乱,逻辑上中国政府包括中央早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它的身份在中国中央正式文件里,那是在1998年4月1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外资工作的一个意见,那是中央国务院联合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实际上已经明确提出来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在前两年被混淆了,很多人就把这些外资企业看作是外国企业,一旦让它控制了就好象中国人就丢了东西了。但是中央在2010年以后又多次重申,前总理到现在的习、李,当时还是副手的时候,亲耳听他们重申了这些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享受中国企业的待遇。但是在逻辑上就出现了混乱,有些部门出台的政策是排外的,公开纠正错误的文件有两个,一个是科技部出台的关于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的文件,在2010年4月10号修改,因为原来的文件排斥外资,要求外资企业最创新的企业在中国首次商标注册才能够被认为是自主创新。这个政策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个政策之后,财政部三个文件,规定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前一个文件是排斥外资的,这其中政府采购中也排斥了外资。所以这个时候,中央在2010年以后,又把这个(错误)纠正了,2011年7月1号开始,财政部这三个文件废除,不再执行。这件事说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逻辑是混乱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也是把外资企业看作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你们都强调这几个合资企业都是用合资企业赚的钱反哺自主品牌。这说明这些合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在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我们一说起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肯定是把这类企业放在里面的。如果这些企业排除在外,没有中国现在的汽车地位。

  我明显的感觉,我们在宣传中和制定政策中,刚才讲的是两个极端的被纠正的文件,违反了我们入世的承诺,给外资企业享受不低于国内企业的待遇,这几个文件一出就把外资排出在外了。这样的逻辑混乱,使我们现在想问题总是觉得,这些本土的企业是中国企业,来自外资的中国企业不是中国企业,但是这个和中央的文件是顶牛的,和我们的承诺也是顶牛的。这个问题带来的危害非常大,造成我们在宣传中,在舆论中混乱。到底这些企业算什么,明明是中央有明确的定论,虽然当中有一段摇摆了,但是后来纠正了,这个问题上逻辑混乱,导致我们讨论汽车产业的时候,自觉不自觉把外资排除在外探讨中国企业,这个是不对的。这个是不符合中央、国务院一直到这些年的实践的经验的。逻辑混乱使我们偏离了经济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第二个混乱。

  发展汽车应摒弃狭隘思维运用全球化理论

  第三个混乱更严重,理论混乱。我有时候问过一些人,提出这个观点背后的理论是什么?说不太客气的话,现在媒体上、学者发表的一些观点,依据的是什么理论,他不考虑的。就是他的看法,你看法总得有理论根据?你说的这些所有的东西理论根据在哪儿?我刚才讲的观点有一个理论根据,我最近这些年做了一个研究,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也是商务部给我的课题,06、07年要求我给商务部领导讲课,要求我回答这个问题,跨国公司的变化是什么。我给我这些年的理论提出了一次提升。我认为1991年底苏联解体世界冷战结束,出现了全球市场以后,企业竞争的环境变了,出现了全球市场,以前不是。有了全球市场以后,原来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是跨国经营,现在是全球战略,所谓的全球战略不是空的,价值链所有的环节在全球布局,第一是战略变了。第二是管制变了,往往我们喜欢看资本来自哪儿,1992年以后,很多跨国公司的股权被大大国际化了。甚至于有时候都分不清这个公司是哪儿的。诺基亚大家都说是芬兰公司,最大的股权持有者是美国。那几家汽车公司,大量的股权在最近这20年也是全球化了。所以他们的治理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全球管制。第三这些跨国公司要想在全球挣钱,必须承担全球的责任,环境、社会、反腐败的责任,美国抓跨国公司的问题,用反海外腐败法制他们的。现在被美国以海外腐败法处罚的公司25家在中国涉案。最近6、7年,美国已经处罚了25家企业,其中包括奔驰在中国行贿被处罚,是商用车行贿。不能光是说对美国负责,必须对中国也要负责,对别的国家负责,这些公司出现三大变化,全球战略、全球管制、全球责任。

  还有一个变量,海外部分越来越大,甚至超过50%,我跟踪了6家汽车龙头企业,本田丰田、通用、福特大众宝马,来自三个强国,6家在我研究起点的时候,只有德国的海外部分超过一半,现在除了福特40%以外,其他全部超过50%,德国两家进一步提高,大众现在是78%,销售、员工、资产78%在国外。我把这种有三大变化,海外部分超过50%的企业称之为全球公司,不再是跨国公司了。这种公司和你的利益交汇点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美国和中国发生矛盾,通用汽车、微软全部是占在中间帮助两国政府协调的,不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了。

  这样的全球公司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搞企业的原来的规律了,而且由于这种全球公司带动,把很多重要的产业也全球化了,比如说汽车产业,也变成了全球产业。为什么?三大产业环节、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都是吸纳全球的资源,在全球组合,这时候到了中国,把中国两个最好的资源吸纳进去了,一个是性价比很高的劳动力,再一个是汽车市场迅速成长,他们来整合,整合过程中吸纳进去。当然也帮助了中国当地的本土的企业发展,如果不是入世这个大规模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做不到这个。

  当全球公司出现,全球产业出现,这个理论是最新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国内研究这个的还不多,我们由于商务部在推动,甚至于别的部门的领导也在带动,管国企的领导,管工信部的领导也关注这个理论,他们觉得这个理论对我们研究产业政策有用,包括重要的领导都私下沟通过,谈这套理论。

  这个理论出现了以后,我们再看原来搞的中国汽车产业的思路就太狭隘了,没有想在这个世界中怎么样整合更多的资源,而且在整合中,肯定第一步做不到全球产业的上游,只能在低端,这个低端是必然的,不可能一步跃上去。中国的产业想发展,只能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做起,一步一步走,现在比刚开放的时候已经大大进步了,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产业做大的基础上,能不能在全球产业中有中国企业或者是本土企业的位置。这样的思维看问题,这个理论能不解答现在的问题,解答李书福的问题,在中国发展,走出去,来自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因为他的海外部分67%,我跑了这么多中国的海外公司,真正达到这个标准的就这一家。他可以整合了那边的东西,甚至于想回到中国再投资。现在面临的阻力你沃尔沃来投资,只能是外资。现在的政策等于妨碍了这样有活力的企业的发展。咱们就要反思,现在的政策,现在的东西符不符合这样的一个理论,符不符合这样的发展的前景。如果我们实事求是的说,应该有一种这样的心态,我们做当然要脚踏实地,目标要瞄准全球公司,全球战略去竞争。

  做产业应回归企业发展规律

  我感觉现在出发很多的理论,真问他依据什么理论,他没有。我依据是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在现在的情况下,前一段情况下开放做大产业的时候,下一步能不能在全球产业中往上走。这个走,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刚才讲的概念的混乱、逻辑混乱到理论的混乱抛开,按照企业发展原来的规律去做。研究企业该怎么办,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带上很多意识形态、政治的问题,这样的亏我们吃得很大了。文化革命中,文化革命前,都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最后吃亏。邓小平拨乱反正其中中国的一就是回归原来的规律,黑猫、白猫很粗俗,但是讲的很简单的道理。把企业做好,企业挣钱,现在搞了半天,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现在还有多少钱真正做出来。说句实话,我觉得信心不足,战略上有失误,我考察过三星,超越了几乎所有日本的公司,我们开了一个研讨会请三星的领导讲,你们怎么超越日本的,他们说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超越日本。他说我说的是日本原来的公司在模拟技术上做得炉火纯青,三星超不过去,但是我们在数码技术上我们投入,他们投入不够,我们超越了。我想,我们的汽车公司花那么大劲搞传统的技术,超越原有的公司,难度太大了。但是新能源汽车本来是咱们的机会,如果你按照意识形态,政府的规则去搞,现在又距离拉开了。

  所以这么多年回头来看,关键问题就脱离了中央讲的让市场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做到。我们能不能在下一段研究这个问题,找到怎么样让市场发挥作用。如果你承认全球公司的发展趋势,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下一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我提的口号是,要发展壮大以中国市场为基础的全球的汽车工业,而不是中国汽车工业。这个时代变了,原来那套行不通了,这是我的理论上的探讨。

  入市成绩超预期更应深入全球化

  日本人在这轮全球化中,思想没放开,当年日本到中国来投资,是把中国当做加工基地,连中国的市场都没有作为主要的市场来看待。他这种全球化,不理解这一轮全球化是铺天盖地的。这些年日本的经济之所以摇摆、停滞,很大的原因没有像德国和美国的做法,即使美国主张全球化,也在开倒车。奥巴马说乔布斯为什么跑到中国去组装苹果,用什么代价拉回来,乔布斯说的很干脆,他说这是不可能的,美国找不到中国那样的工厂和中国那样的工人。美国政府为了政绩要创造就业,动员全球公司回美国来。有可能回去一部分,但是从长远趋势来讲不行。而且这35年来,全球相比,中国是最强烈的拥抱全球化,进步也很快。拿入世来举例,中国上下也是忧心忡忡的,我虽然是积极主张入世的,但也没想到这10年下来,咱们能有这样大的进步。所以我对新一轮的开放,我觉得应该去积极地推动。

  政府改善管的大的方向是管的越来越少,中央甚至于提出地方原则上不办企业。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央企或者国企管理上应该有创新。大家都应该适应三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的大目标,我们应该要适应我来做什么,政府要做什么。昨天工商局又把企业年检给取消了,好多东西都在不断变。大家怎么样适合三中全会总的目标,大家可以往这方面使劲。

  我的观点是(汽车合资企业股比)应有序开放。我听到最长的预备期也就是10年。这里面可以分地区,还有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不发达地区可以先放。当然哪怕给10年的时间,也会对汽车产业有好处,给大家一个目标,能够有一个倒逼机制。入世已经到2006年以后,为什么出现摇摆,06年入世5年,承诺的东西基本上实现以后,大家觉得没有什么目标了,觉得基本上做到了。一旦没有新的目标去追求的时候,这时候大家的安于现状的东西容易出现。这次三中全会再一次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号角,我们应该用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新的开放和革命。就算有一个10年,也比没有强。重复我的观点,还是应该从全球公司、全球产业发展的大的背景中看中国的汽车工业。我们的汽车工业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开放中,在全球占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做大做强。

扫描二维码,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通过手机随时阅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胤祥)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