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马晓威: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今天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想今天的论坛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所以希望最后一个环节,能够比较轻松,大家做一个更充分的一个互动的沟通。我们今天最后一个环节的主题是从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向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变化。其实这个主题,大家今天参与论坛的朋友们,今天一直贯穿在整个论坛的主题,中国的汽车市场经过十年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速增长以后,实际上企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必备的能力,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希望在今天的环节当中,无论是来自合资品牌还是国有品牌的,还是国际国内经济问题,非常熟知的专家学者,都能够在说,关于政府相关政策上,整车企业上以及经销商服务机构在新的环境下,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有什么样的对策,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首先请第一位北京现代的刘总,稍微变一下顺序,因为我看到刘总的简历里曾经为北京吉普工作,我看到刘总对产业的一些观点,曾经说过,下一个十年内竞争,是一个饱和化的一个竞争,不仅在市场销售,单个环节上的竞争,可能是体系化的竞争,所以先想听听刘总的观点。
刘智丰:看到话题,哇,浩大的一个话题,跟中国目前经济的节拍完全吻合的话题。中国经济经过20-30年的高速增长,在十八大提出可持续的发展十八大的议题有两个计划,一个是人民生产总值,城乡收入翻倍的概念。未来十年,从我们判断汽车产业依然会良性稳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包括未来,一直强调三驾马车,未来十年可能更多看重消费升级,怎么拉动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十八大提出了城镇一体化的概念,也为汽车产业未来整个良性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到去年年底,全球发达国家的汽车水平保有量是150,而中国去年汽车保有量只有80,在未来汽车还有一个双倍增长的机会。所以在大的话题下,未来汽车产业依然会有十足的增长空间。刚才主持人人说道,为什么未来竞争压力会很大?过去汽车产业黄金的十年,那个时候爆发式的增长,所有企业产能的规划上,产品的引进上动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一个产品好,一个服务好,或者领域突出,就能够在这个行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未来十年,都会全方位的竞争,今天下午有中高级汽车的论坛,回归到十年前,中高级别可能只有5款车,未来十年,可能不下30款车型,大家感觉到,今年的汽车市场,大家感觉怎么样?好象没有往年快速增长,但是别忘了,从数据上统计,1-5月份增长了17%,所有厂商感觉,日子没有那么好过了,未来产大于销,成为常态化。作为厂家来讲也希望这种发展的方式,每年保持8-10%的稳定增长,对产业是良性的,对产业做好产能,体系的规划,整个能力的匹配上。在这个基础上,各厂家也是竞争白热化的,体验营销、数字营销等等,未来汽车产业会保持持续的发展,从各个产业上,从汽车产业自身来讲打造综合竞争能力,不能有短板,保证未来持续的增长。
马晓威:不能有短板,在饱和化的竞争中,可以上是一场高手的博弈了,如果说仅仅没有短板能够在竞争中胜出吗?
在你发展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没有短本,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扬长的时候怎么避短,是所有产业,是企业重点要做到的,而且更重要强调的是综合能力,不光是消除短板的问题,要发挥以前各个地方发挥得淋漓尽致,是这个角度说的。
马晓威:下面请黄总,黄总曾经服务于通用、标志、福田,不仅为现在的国有品牌效力,也为熟知合资品牌运作的情况,所以听听黄总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国有品牌好象有一个很强势的爹,但是都有自己竞争的优势,有请黄总。
黄华群:未来对中国市场走势有增长的态势,包括今年1-5月份,17.7%的增长,这历年来保持高速的增长,但总体来说,实际上是今年,大家原来预测在10%左右,这样形势下,汽车增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长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企业增长,有的企业有所收缩。尤其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一块黄金宝地,或者唯一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容量的地方,所以各个厂家,各个品牌,各个企业都对这一块市场投入相当重视,在这样的态势下,实际上作为自主品牌竞争压力之大,实际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对于自主品牌来讲,就是以自身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纵向的比较,而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对照来说,你未来的发展优势是什么?或者说是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整体体系的竞争力在哪里?汽车发展100多年来,实际上过去十年给了自主品牌很好的机会,正因为特殊的市场让我们有了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成熟的行业里面,突然冒出中国自主品牌异军突起的力量,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判断这样的窗口,这样的机会很少了。在这样的态势下,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自身如何锻造体系竞争力?不仅仅补哪块短板的问题,主要是整体体系的竞争力。
当然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讲,有没有机会,我觉得机会是有的,机会在于我们对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整个发展需求,需求的了解,对于消费需求的认知,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以你自身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在价格上的优势,当然这个价格上优势,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长此以往赖以生存的东西,而是背后,所支撑的技术提升、品质的提升和整个体系,包括服务等等这方面的提升。刚才跟主持人私底下交流的时候,主持人也问我这个问题,说你跟合资企业相比,好象感觉是一个弱势?的确是,如果说从整个品牌放在市场角度来看,整个品牌的话,的确是相对弱势的品牌。但是回顾一下整个汽车发展历史,今天很多强势品牌曾经也是弱势品牌。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归根溯源,其实最根本的是,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体系、综合能力、综合竞争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然,时间留给自主品牌不多,更需要加倍的时间去弥补弱势,我也相信,以我们对于消费者的理解,以我们对市场的把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在这一块,还是有一席之地,有出色的表现。
马晓威:自主品牌更得益于只争朝夕态势来面对市场,在短期内更多的抓住把住市场,或者一部分市场的脉搏,才能赢得自己胜出的机会。
下面有请许思涛许老师的演讲,中国市场部仅仅是中国汽车市场,都是跟我们产业政策有着非常非常密切的联系,汽车市场几次大起大落,也都是跟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紧密相连的,所以今后,不管5年,10年还是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想听听许老师,整体产业政策上怎么有效支撑行业持续性更强的发展动力?
许思涛:刘总说得很对,我们转型中不可能加速,确实要放进去。另外我们知道通货膨胀长时间伴随我们,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改革的一个关键时刻,就是在生产要素价格水电能源利率等等都要进行改革,在这样大背景下,我们作为企业家,作为消费者,作为投资者,应该这么来看,一个就是过去很多产业政策确实是交了一些学飞,从消费者来说,从限制的政策,从经济学上肯定是不好的政策,为什么是不好的政策呢?一方面不能打击楼市,一方面打击车市,同时还有过剩的产能,再次进行财政刺激,我觉得肯定是不太好的组合,相信目前的政策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调整,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的贸易大国,中国的产品已经占法家北美、西欧、澳大利亚20%的份额,国际经济发生了什么问题呢?国际经济现在基本上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他们在数量宽松方面开始退出了,对中国是什么挑战呢?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有4万3千万的外汇,意味着什么?实际上金融改革方面不能再拖了,如果再拖的话,确实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大的挑战。我相信今年会出现几个大的政策,比如说将在今年10月份利率的市场化再往前迈一大步,比如说存款利率会从10%的上限调到20%的上限,政府在金融方面原来过多的限制会放宽,对投资者,对企业者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背景下,人民币单边的升值已经进入了尾声,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过去想着人民币直升,然后借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币的风险应该小心了,尤其对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这方面要注意。
还有一个呢,一旦政府作出这个调整的话,会根本改变消费和投资之间,过去偏向投资的关系,那就回到刚才刘总一开始说的,真是消费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这样给汽车行业,不管是厂商还是4S店带来很多的商机,因为过去确实有很多这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所以,在未来5-10年,要接受5-7%,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要接受4-5%的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升值已经到了尾声,再一个相信在金融方面会带来很多商机,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马晓威:许老师讲到金融领域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管消费层面,无论现在从各个银行,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在汽车领域业务的拓展上,都有非常多的动作,也成为产业的关注点,也可能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下面请Billpusso,他是博斯公司的合伙人,没准你可以用中文解释一下意思,这个意思呢,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一个企业的结合了,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
Billpusso:大家好,我是美国人,但是会听一点点中国话。我将讲英文,我很早之前来到中国,当时是克莱斯北区(音)的主席,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比其他世界各国前景都要好。我讲一下自己的想法,今天的主题是变革,从一个高速增长转到可持续增长。首先我想说的这个市场,毫无疑问将会占据21世纪汽车市场,所有的因素都这儿了。
不管你是想要投资还是想要发展自己的业务,中国的市场都是最佳的。但是现在中国市场正在进行转型,在过去十年,中国刚刚进入世贸组织,到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史无前例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这对大家都是有吸引力的,每个人都想到中国。在过去两年看到,有史以来,汽车市场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在2012年,有14.3%的增长,在2013(音)年13%的增长,2013预计全年增长在9%到10%之间。不管是本地企业还是国际企业,都想分一杯羹,中国的市场也不断的在扩张。当然中国市场永远不能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必须要进行细分,当美国市场还处在幼儿阶段的时候,初始阶段的时候,只有很少的几家公司,中国也是这样的,不光是OEM,还包括零配件制造商,现在中国市场比较分散是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正在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非常有组织的变革,但是市场一般的改革是自发的,所以要想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是比较困难,你可以去采访,今天我们采访了黄市长,可以去采访很多市长,都想发展自己的汽车行业。我想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必须要出现行业的整合,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组成为数不多的,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政府必须引导这个过程,如果不能的话,只能让消费者来决定。变革的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现在参与者非常多,比较分散,比较混乱。每个地方政府都会争着做自己的汽车项目,争夺自己应得的那一杯羹,我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还是乐观的,我的公司也是在中国的业务非常多,我们认为两家公司联合起来要比两家公司单打独斗要强得多。之前有人说过了,过去十年,人们的关注点是中国的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对投资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随着政府政策倾斜向内陆转移,许多国外和国内的公司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的公司对内陆的环境并不是特别了解,在北京和上海能够行得通的模式,在内陆可能行不通。必须要好好的研究先线城市的情况,作为中国政府决策者,鼓励同中国的企业创造新的品牌,同外资企业合资创造新的品牌。通用创建了保健品牌和其他品牌,这些新的品牌,会对本地品牌带来直接的竞争,我们必须有创造力,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化、分化,创造一个新的竞争空间。另外随着市场的放缓,OEM和经销商将盈利模式更加多样化。通过销售新车是很容易发展的,但是中国需要提升自己的保险、融资还有后市场的服务能力,整个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个亿,停车场是很严重的问题。新车入市是很大的利润点,但是也有很大的挑战,结构性的变革马上会发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的话,必须要发生变化。
马晓威:不管公司也好,这些参与者在市场上来有所作为。所以,我想问一下各位在座的嘉宾,大家可能都提到,不愿做市场的预测,在2013年,有6家企业提出来,在今后10年以后,在10年之后,中国的市场是2千多万到3千多万的市场,会有几家企业,我指的年度销量上百万,最大的单量会达到多少?可能许老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听听其他嘉宾的意见?
刘智丰:谈到可持续的发展,刚才强调是中国主旋律,也是汽车主旋律,我们每个企业研讨未来十二五期间,包括2020年,到这个阶段,厂家到底是什么状况?归根到底离不开中国大的产业基础,到2020年中国整个汽车的保有量,中国整个汽车产量多少?第二个再过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那个时候2020年整个乘用车市场加在一起,刚刚过百万,再过十年,会有2千万的销量,这是非常大的变化,未来大家充满信心。经济拉动核心就是拉动消费,拉动消费就是汽车,你会看到最近很多企业在扩大产能,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不断的扩充自己的产能,扩高怎么的产业竞争力,满足更深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们浅显的判断,不够深入,因为宏观经济的博士在这里。
黄华琼:我眼前闪现一个画面,未来中国十年汽车工业的一个预估。我曾经参观过在英国汽车博物馆有一面墙让我印象非常深,他罗列了英国历史上所曾经所有出现过的汽车厂和汽车品牌,到今天罗列下来是什么?我在想这堵墙对我印象非常深,我相信去过英国博物馆的人对这面墙印象非常深刻。印象有几百个品牌,几百个汽车厂家生产汽车,最终没有了。当然跟他整个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也是有关系的,但是是不是给我们汽车工业也是启发呢?刚才主持人问我第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还是没完全想好。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想到中国市场上还有多少品牌,回到英国来讲,英国市场上有多少品牌?严格意义上英国一个都没有,福特第一,马自达第二(音),第三大众,标致第四。未来十年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第一是某某某,第二是某某,第三有可能是介于(音),有可能是全外资的品牌,刚才主持人问我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说实话,我没有完成想明白,这个话题自主品牌,和中国自有的品牌,是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时间窗口,我们真正是不是在这个,我们是在研发领域还是在制造领域,还是在营销领域,以及营销后市场,以及未来的整个营销模式上改变这个模式,改变这个市场模式,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不知道。未来中国从大势上来说,可能达到2500-3000万台的销量,如果持续发展的话,到时候有多少品牌能剩下来,我真的不好回答,我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MIchael harms:我只说几句话吧,很多人经常问市场规模到底变多大?我们要看一下,供需的关系,市场会变得越来越大,今年可能会达到2100万,到2015年,可能会接近2500万,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3千万。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厂商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说钢铁行业来说,汽车行业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产能一直在上升,但是市场的需求量,可能还是维持不变,所以说我们怎样去调整供应?怎样去调整渠道?怎样去吸引消费者购买你的品牌?黄先生刚才说得很对,必须强调自己产品的特性,如果要赢得市场地位的话必须这样做,必须采取差异化的形式,必须突出产业优势,不能做的,一直持续强调规模的扩张,尤其是针对区域性的汽车厂商来说,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我们的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马晓威:我也非常同意刚才专家所说的,一个是整车市场的速度会放缓,为了市场持续增长,不管我们是忍耐它或者接受它,其实现在整体市场规模已经很大了,如果有一个好的产品提供出来的话,其实各个企业的日子也可以过得蛮不错的,但是我想呢,大家肯定在期待一个更高的增长,我想问MIchael harms,最近大家讨论必须多的,美国电动公司乘用车出来以后,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市场轰动,我09年的时候,去参观这个公司的时候,曾经听他们说过,在电池上本来跟比亚迪合作,后来觉得在这里会产生非常直接的竞争关系,所以把这个中断了,他们其实把中国企业当作非常严峻的对手来对待,所以MIchael harms对于国外汽车企业都非常了解。我想问在中国未来的十年当中,不管是现在的企业,还是有可能出现新的企业,我们整个政策环境,和企业环境有没有突破性的企业出现?
MIchael harms:我认为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全球性的公司,需要在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比如雷诺和尼桑这种合作关系,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创立联合的关系,他们就可以一起来动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如果他们不这样做的话,可能单个企业早就已经退出市场了,所以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的挑战不仅是关于供需矛盾的,同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如何去实现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有一些中国企业,他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现在要问,是不是中国企业做好了与区域外的汽车厂商结为伙伴关系呢?现在汽车行业的一些法规,主要是为国内市场设计的,那接下来会不会有别的一些改变呢?
黄华琼:理论上来讲,不仅仅是国内市场上来讲,大家都有机会,某种意义上大家都没有机会。应该说汽车市场太成熟了,已经发展100多年了,到现在,你说真不应该出现丰田,不应该出现现代,也不应该出现现在奇瑞、吉利、比亚迪或者长城这样的汽车企业。但是恰恰出现了,换句话说这个行业里面还是有机会,只不过丰田的成功或者本田的成功,恰恰是有多少企业在后面牺牲呢,他们成功了,现在的成功,同时又其他企业成功,而今天面临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国这一批,由中国市场,特殊市场造就的一批自主品牌,能不能成为世界的品牌,能不能走出刚才MIchael harms所说的,你准备好真正的市场,走到国际市场上去的一个品牌?这是玩游戏规则,既要遵循行业的规矩,行业有它的规律100年了,肯定有行业规律,但是在玩行业规律的基础上,有没有自己的东西?自己创新独特的东西,比如丰田的精益生产,如果完全按照美国生产方式的话,肯定不会有丰田,对中国企业来说我们的机会在哪里?当然我们也在探索,也思考这些做法。另外刚才讲到电动车,其实我们的行业里面,对未来汽车的架构,汽车的产业模式,大家平时在探讨,新能源是大家美好的愿望,汽油或者说燃油已经传了十几年了,但是究竟将来真的汽车,如果我们所说的汽车,按照中国的语言翻译的汽车,江两只有车没有汽的话,那是什么样的状态?是不是有可能打破现有的格局,有没有可能把现在所有的汽车架构全变掉了,架构变掉了,生产模式变掉了,营销模式也变掉了,包括互联网的介入,其实大家都想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将传统强势的品牌造成一些冲击,或者瓜分一部分市场,也都是大家去思考的。对于未来汽车市场,理论上说,大家都有机会,但是实际上究竟有多少机会?看能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马晓威:现在将问题将给在座的观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举手。
今天我看到上午的会议蛮紧张的,没有太多的时间提问,最后的环节留一点点时间给各位。不管跟这个议题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各位嘉宾都可以提出来。
提问:刚才听到讲自主品牌,还是蛮有想象空间的,但是现在的市场现实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占到大约20%几的市场份额,基本上都在低端的价位上厮杀。我们不知道,有多大的希望可以冲出去?大家都在探讨,从技术,营销手段方面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从营销模式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就是请各位给我解答一下,是营销模式更能够改变自主品牌的现状,还是技术?或者还是营销?
黄华琼:从奇瑞的角度,讲奇瑞对自主品牌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刚才你讲的非常好,对于奇瑞这样的自主品牌来说,的确面临现在这样的状况和现实情况。整个自主品牌在全市场的份额从40%多,下降到现在的20%多。而且整个价位空间都是处于整个市场金字塔的下端。对于是营销突破,还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模式突破,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些,从根本商来说,第一自主品牌销售的汽车,汽车有基本的功能,基本的性能,不能满足于某一项小的技术,或者说某一个环节,消费者最终买的是你的汽车,就是追求品质达到消费者的需求,或者价格卖不到别人品牌的水平,但是你的品质基本达到别人的要求,这个跟其他合资品牌也好,进口品牌有一个基本的水准。这是第一个自主品牌应该踏踏实实去做到的。在这个基础上,有没有这个可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应用其他新的技术来改变营销模式,来改变我们整个汽车环节的突破,来找到创新的道路,尽量缩短品牌的积累也好,在品牌技术上的差距也好,这都是在各个方面,比其他品牌或者说国际现有的品牌付出更多的,去探索的地方。说到底,其实对自主品牌来说,目前面临更实际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只有生存了,才能说在十年以后,才能说有没有机会跟大家论道,谢谢。
刘智丰: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达多少?起码3千到3500万台之间。大家别小看3千万的规模,相当于什么?相当于美国汽车市场的容量,加上七个西方发展竞价国家的总量,过去相当于美国的总和。到2020年,相信一定会派生出全新技术的发展,就像十年前,我们滚动车型,新能源车属于一个概念一样,现在混动已经成为大家日常所用的一个车型,但是在传统的领域里,中国自主品牌是不能超越的,这是一个梦,但未来会实现的,走的过程会很艰辛,但一定会成功的,从目前来看,最需要解决的是,国家体系化,特别在政策化方面怎么归结的问题,我曾经问过丰田,到现在为止,他们每年在混合动力的研发20亿美金,我们中国所有企业研发,上汽、北汽、广汽都在做,怎么整合的话题在国家战略上。我做北京现代,最了解韩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所有东西集中在一个点上,中国很散,整合不了。所以第二个观点,中国一定会派生新的技术来,这个新的技术最好在中国,如果技术在中国,那真正超过了日本,真正实现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否则都是个梦想。第三即使没有技术上新的突破,中国汽车能不能生存,完全可以生存,大家发现自主品牌发展很迅猛,不要简简单单看份额,应该这样讲,全球真正独领风骚的基础,奔驰新的4S出现了,真正的性能可靠性有多少?很多人打问号。对潜在的消费者只需要性能可靠就行了,我们要解决什么呢?解决全球采购化的体系下,怎么把品质重新将工作做到标准化,这一点是最早解决的,工艺和流程,不是天天讲的创新,创新传统里创新不了,发动机来讲,PT动力总成超越不了西方,拿过来以后怎么整合?怎么标准化,怎么流程化,这是第三个要解决的。未来老是提中国梦,从每个汽车人不断的为梦想去努力,我就说点梦想。
提问:请问许博士两个问题,许博士说的几个数字我第一次听到,第一个中国以后要容忍甚至7%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到8%,到9%,到7%点多,这已经是调整比较多的一个情况。这样的一个6%几的增长速度,中国是否继续容忍,或者在多长时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这样的判断基于什么样的基础?再有一个数字,未来会有4-5%的通胀率,也可能是比较长期的一个情况,中国也要去容忍去习惯。这几个数字,不知道内在的关联,是受美国的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有关,还是你刚才说的下半年将要有一次大的金融方面的调整有关,这样一个内在的联系是怎样的,能不能进一步详细解释一下?
许思涛:今天的会是汽车会,讲宏观经济可以讲几个小时。
提问:未来宏观经济的背景,三位汽车专家从未来汽车,不管从品牌的融合上是否有变数,大家的观点不一样,但是对未来起码的销量上面还是很乐观的,这样的一个经济的大背景,对于汽车行业乐观的一个感觉或者预测有关,有什么样的影响?
许思涛:我以最简短的语言回答这位先生很多的问题。一个中国经济提出保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那个时候呢?那时候中国经济还很小,那时候我们国内所有的问题,假如说真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可以通过外部的需求消化的,为什么?刚才跟大家举很多例子,中国的市场份额在国外已经很大了,就我们没办法在海外消化了,最近在欧洲发生的整治反倾销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再一个中国的人口情况就不说了,现在我们知道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这两位老总比我们知道得多,现在还是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每年在增长,现在不存在为了就业而达到8%,在座的人,作为搞经济的,搞企业的,其实更关心企业的利润,更关心股民的收益,而不是关心GDP的8%或者8.5%,这个应该能说服大家。再有一个,我们回到汽车,有时候在问汽车厂,再去问石油公司。问什么时候会有二氧化碳的税,大家说没有。一个不推出的话,考虑通胀的因素,因为中国价格的改革循序渐进,不可能将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推出来,比如水的价格,我早就说了北京水的价格,没有人知道,大家只知道手机的价格,但是水的价格早就应该是2-3倍。现在只是迈出很小的一步,银行要承受代价,未来接受4%的通货膨胀,不认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回到刚才MIchael harms谈到的问题,还有这两位谈到总量的问题,实际上又回到一个,怎么样去进行整合?MIchael harms刚才说,在很多行业的整合,就顶层设计,我认为肯定是从实践来看是失败的。咱们举钢铁行业为例,为什么顶层设计是失败的呢?因为他永远以产量作标准,产量作标准的话,如果今天两个厂家坐在一起,今天你不吃他,他就会吃他,什么没有考虑的呢?股民的利益没有考虑,利润没有考虑。在很多行业如果没有消费者投票的话,应该由什么投票呢?应该由利率、成本来投票,为什么说金融改革这么重要?现在回到MIchael harms讲的,以钢铁行业为例,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世界的问题。如果钢铁行业不在中国是有利润的行业,全球都不可能有利润,因为中国占了全世界产能的一半,产量接近一半,这个时候如果政府即使出台好的政策,我们想一想,比如说这一家是钢铁厂,我鼓励你节能减排也好,或者社会责任也好,相信马上在欧洲、美国又会有反倾销的声音出来。所以,现在觉得如果这个市场,要真正整合的话,让消费者投票。因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是希望中国变成富裕社会,跟欧美一样的社会,其实那个时候作为很骄傲的中国人,其实我开什么车不在乎,我只关心平均生活水平是否赶上欧美,我就说到这里,谢谢你。
提问:我看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变革和创新,但是我想问一下两位老总,黄总和刘总,奇瑞的变革,这几年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家很敬佩,奇瑞后一步的动作,请黄总透露一下,下一步具体有什么动作?刘总这一块,这几年发展态势很迅猛,但是变革方面的内容,大家看得相对少一些,能不能介绍一下?谢谢!
黄华琼:刚才这位嘉宾提出的问题,奇瑞的确在4月份,发布了新的品牌规划和品牌战略。接下来动作实际上在品牌发布会上,也对公众有宣布,接下来我们对于整个体系整合步骤一步步往前推,关键是消费者整个战略调整之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在今年7月份面向公众。大家在上海车展上其实已经见到,今年即将推出的两款产品,一个代号287(音),还有一款SUV北踏5(音),今年都会跟大家见面,到时候希望能够通过公众MIchael harms所想的,让真正消费者来投票,看看改革的结果或者变革的结果是什么样子,谢谢。
刘:刚才这位老师问了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变革的东西,传播的东西,变革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接着中国自主品牌讲了一句话,咱们中国的企业,特别大的一个优点,特别爱讲创新,而且天天讲,日日讲,时时讲,像我们会总结,在过去30年,特别20年,汽车品牌从弱走到强的,有很多品牌干不下去,下降了,从弱到强是谁?现代。他做了多少创新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很多。究竟做了什么?把别人做的东西,我能重复的做好,而不是天天老惦着超越你,但是我要做六速跟他一样好,同时性价比比他还高,把重复性的工作比别人做得更好,在这个基础上有资力谈创新。很多汽车技术前人的发展,一般1-2个公司里,并不是所有的厂家搞创新,20亿美金,一个厂家做的研发,不是任何一个奇瑞和一个长城汽车做得到的。这几年汽车做得好的,大家发现在整合方面,品质认证方面,流程管理方面做得好,而绝不创新做得好,这个话放在20年也是这样,奇瑞在未来的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超越别人,一定有巩固的基础去发展,我的发展不一定是变革,变革是全新化的东西,全新化就是新能源的汽车,是西方国家和中方国家都没有碰过的东西,你可以去超越,这是唯一很好的机会,这是一个梦,这个梦怎么实现?需要在座所有人为这个梦想不断扎实的工作去努力,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两个理论,从我的角度,不是站在北京现代的角度,就这些话题抛出一些思想。
马晓威:在最后一个环节当中,特别高兴的听到这么多有见地的意见出来,我想四位嘉宾都谈到,其实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包括汽车行业最最核心,最终让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这是一个基础。同时来讲,汽车行业已经不再简单仅仅是汽车行业的事情了,整个产业政策金融行业产品的支持,也变得越来越关键,同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了,既要站在微观的角度看这个事,也必须要求所有从业者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观点,刚刚刘总谈到中国梦的问题,的确我们也感受到,如果到3千万量级的市场,达到美国整个市场总量的话,大家都可以发挥想象,究竟这个市场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同时谈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时候,可能都有些无奈。同时,不知道美国MIchael harms公司有没有政府资金的背景,但是我们看到他的背后,不管是苹果,还是谷歌,有很多领导着企业资金背景在这里。我们看到最近马云整合3千亿的资源,投入到物流领域里来,所以我们汽车市场到2-3千亿的时候,这个梦想还是有可能的,谢谢大家的光临,再见。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