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豪车市场遇冷不必大惊小怪
王泠一
和奢侈品一样,豪华车在中国市场突然“卖不动”了。最近的商业销售记录显示:某豪车品牌去年销售增长了40%,而2013年前4月增速却骤降至9%;其他知名豪车系列的销售情况同样不佳。有资深人士预计,这些进口豪车在中国市场的“好日子”即将过去,未来则将恢复到温和增长的基本态势。
所谓“好日子”,就是中国豪华车市场“销售和利润”同步超高速增长,其增幅均超过GDP和财政增长幅度。笔者的观察是,“好日子”开始于2008北京奥运会之年,在2010年进一步“发烧”;“中国市场”仿佛成为这个行当的竞争力坐标,只要经略好中国的大买主,就几乎可以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上面提到的某豪车集团认识还算清醒,率先发出了中国豪华车市场降速的警告:2012年,该集团在中国售出了32.64万辆子品牌的轿车,同比增长40.4%,在同级轿车销量比拼中表现最佳;但这一数字在今年前4月降至9%,一季度更低至7.4%。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3年一季度国内豪华轿车市场增幅只有4%,远低于整个乘用车市场13%的增长率;但在过去的2012年,国内市场的豪华车销量涨幅则超过20%,是今年一季度增速的5倍。
根据这些有限的数据,一些海外投资行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将陷入消费萎缩的境地。如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浙江地区,向来就是豪华轿车的主要消费地之一;近日一则 “杭州八成豪车经销商亏损”的消息,就被简单地解读为“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的直接后果。其实今年1-4月,包括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和出口增幅等经济要素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国经济增幅又排在亚太地区以及金砖国家之首,何况“改革的红利”还未开始释放呢。
那么,“豪车大买家”为何突然之间就集体消失了呢?除了宏观经济复苏态势有待观察的 “消极影响”,公车采购改革偏向自主品牌、政府和军队提倡“反腐倡廉”、一线城市市场开发过度等因素,也无不成为豪华轿车的“利空”背景。这显然是直接因素的具体作用,间接因素也是一个可以作为未来豪车市场判断的“风向标”。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豪车买家和卖家,有过一些非常坦诚的思维交流。几位卖家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中国购买者们的信息也是很灵通的,任何一款豪车的“真实成本和销售分成”等“商业机密”瞒不了多久;而所谓的手工制造、身份文化、家族品位等附加值,又不为这些购买者所珍视……因此,对豪车的趣味集中得很快,消散得也很快;这种趣味,也就是类似对猎物的兴趣。从此角度分析,豪车市场的低迷似乎和经济景气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性。
而不少豪车买家,初衷都是来和我谈其子女教育问题的。而我接触的这些成功人士,可以说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弄潮儿,在经营传统企业方面积累了很多心得,也承担过不少社会责任;他们本质上还是“艰苦奋斗”的创业楷模。他们为什么买豪车呢?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本不是选项。而主要原因,一是前些年商务谈判的“体面装饰”,可以显示身家和实力;二是家庭成员的“奢侈性追求”;三是豪车销售背后的“利益照顾”。而如今,这些商业精英已经不需要靠豪车 “装点门面”,长期积累的商务人脉和日益公开的企业经营信息,使得豪车的“掩护”作用显得毫无意义。同时,子女的理财能力、社会角色和责任担当等传承教育内容也提上了其事业日程,因此,反对“豪车炫富”的意识趋向明朗。
所以,从买卖双方向笔者提供的同步依据来看,关于“中国豪华车市场超高速增长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的判断是理性的,而这对中国国内汽车市场今后的良性发展也应该是有利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