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知天命 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浪汽车 黄春棉
【东风有限十周年系列报道一】
对以步入“知天命”的任勇来说,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东风有限迎来10周年庆典。而极具传奇特色的东风日产,在东风有限的体系内可谓熠熠生辉。十年间,正是中国汽车快速发展,井喷向前的黄金岁月,生逢其时的东风日产同样借力而上,400万的保有量,高于行业3倍的增长速度,双品牌战略初具规模。用任用的话来说:“这十年走得不容易,既抓住了很多机遇,有很多幸运,又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再给我一次机会从来,一样的惊心动魄。”
或许这就是一个“知天命”的领导者最为实在的感言,每一个成功的样板,其实很难照猫画虎,既有历史的际遇,又有当事人的努力,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又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
草根出身孕育兼容并包
“无汽车背景、无东风背景、无日产背景”,如此的“三无”人员,却能在东风日产找到归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风日产脱胎于“深圳风神”项目,当年一个无心插柳的决策,却成功引发东风和日产的全面合作,创造了国内最大的合资成果——东风有限。
“几千万的启动资金,当年投产当年获益,目前累计利税超600亿元,广州花都近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于东风日产集群体系。”任勇说。
但在追逐美好的过程中,东风日产的艰辛不言而喻:“开始没有准生证,是黑户,上牌都很麻烦。”任勇笑着说。
作为登陆特区深圳的一种尝试,随着迁址广州,迎来了“野蛮生长”的十年。即便现在不愿再谈起“野蛮”二字,超常规的发展毋庸置疑。
“做企业希望能稳健发展,都说现在是微增长,其实体量已经足够大,将近2000万辆的规模,如何深入挖掘有效用户,维护老顾客,都有文章可做。”任勇说。
因为从无到有,这里英雄不问出身。在快销出身的东风日产市场营销部副总部长杨嵩看来,“以人为本”和“中日双方高度融合”是东风日产制胜的利器,“可能有的合资公司,花费40%的时间用于中外方的沟通,而在东风日产,我可以用99%的时间去做业务。”
负责经营管理的副总部长李军,也表示:人才建设更能体现兼容并包,当初的“百万年薪”、海归计划,如今的“东风日产成长规划”,人才建设首当其冲。
要“立法精神” 去斗争哲学
回顾东风日产的十年历程,并非一片坦途,创业之初也曾遭遇波折。
“当时的广州,有两个榜样在那里——广丰和广本,我们是追赶者。”任勇说,“合作的第一年,销量很不理想,6.5万辆的规模和两个榜样比,相去甚远。”
那段历史,任勇并不避讳,有车型投产的不成功,成本居高不下的制肘,更有中日股东方的分歧。这也就有“东风日产基本法”出台的缘由。
谈到“基本法”,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以中日股东双方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立法成文,尊重商业立法精神。应该说,这也是东风日产为中国的汽车合资模式最好的“样板输出”。
据任勇回忆:当时就有“关于国产化的讨论”,理由显而易见,中国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价格优势要先行,直接要求就是降低成本。把这一点写入“基本法”,中日双方自然就达成默契。
时至今日,主管采购业务的秦华副总部长也强调:国产化的精神全面贯彻,但并非一定要100%,还要强调产品的竞争力。活学活用的理解基本法,不拘泥,不教条。因为出发点是维护合作双方的根本利益。
“基本法”还强调专注主业,不涉猎零部件等业务。任勇举例说:在收购云豹后,广东省相关部门强调“可以考虑收购其他企业”,花都区政府相关领导也找来,“说扩大审批用地和港口建设等”。根据“基本法”的精神,不可旁骛,很多“节外生枝”的项目也就此打住。
创新就要彻头彻尾
没有如果,只有践行,谈及未来,既是十年征程的梳归,更是新征程节点的开启。如果回顾任勇和东风日产这些年提及率最高的词,“创新”绝对是不二人选。
在产品开发和战略布局上,开创了启辰;在制造领域,导入日产的精益生产和管理流程;在营销方面,目前正积极推进大区制改革,针对广阔市场的区域特色,开展特色营销。
“从全球范围来看,丰田、本田可能做得比日产要好,但在中国,相信东风日产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竞争对手。”任勇说。
负责经营管理的栗原宪二副总部长,就颇有感受:中国市场增长很快,非常罕见。中国人做事快,有创造性,日本人计划性强,注重逻辑和数据。双方配合很默契。
谈到创新,任勇坚持不折不扣,“如果说此前是为了快速切入,启辰被质疑原创性不够,那么看看接下来的产品,一定会耳目一新。”任勇说。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