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使社会、交通、环境等诸多矛盾集中凸显。中国汽车产业已不能再靠单一扩大规模来带动增速,而需精耕细作。汽车产业改革已迫在眉睫,我们亟需探寻新出路作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中,由新浪汽车发起的《2013汽车产业年度命题》正式开题。由众多业界专家、媒体资深人士组成的“智囊团”展开讨论,以下是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为新背景下的产业思路建言献策。
新浪汽车讯 (鲍家翔 北京报道)
自主发展仍陷传统思维窠臼
什么应该成为新背景下,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路,寰球汽车传媒集团总裁吴迎秋有着这样的思考。
“新思维是什么?其实最简单,就是‘市场思维’!”吴迎秋表示,“我前不久转了一圈自主品牌汽车,不是和他们的老总去谈。我要求把他的研发中心,设计师,培训院的院长找来,聊的核心议题是什么?这款车怎么设计的?你觉得车的卖点是什么?”但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而这些答案的一致性也恰恰暴露了中国自主企业存在的共同问题。“他们所谓的特点和卖点,在市场,或者在销售公司当中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从市场来的。换句话说,很多的时间就是凭着经验来的,凭着拍脑袋来的。”
在吴迎秋老师看来,近些年来自主企业对于海外的学习值得肯定,引进海龟人才是其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引入人才后,对于人才的利用方法仍有待商榷。“过去我们引进了一批海归回来,通用,大众,福特可以凭经验办事,它有强大的基础和体系支撑着它,换句话说即使靠经验也基本不走形。但是我们现在回来的一些人,他只是在那个系统里干过几年,也就是中间的一小段,他再凭经验办事肯定是有问题的。现在看很多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出炉以后,总是跟消费者之间有差距,他认为很好,消费者不买账,最后说是环境的因素,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研发人员层面,甚至企业的高管也没能把思路真正放在市场上。“前天晚上,我跟自主品牌企业的董事长聊天,还是讲这个问题,我说你讲讲这个企业的特点是什么?我建议你重新梳理一下,你企业的定位,品牌的内涵。他讲了一遍,但在什么地方离消费者最近,怎样才能对市场的反应最快等这写内容上,没有真正的措施。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都愿意把自己的成就说得如何的高,技术如何的强,但是很少有人去描述我对消费者的把握和理解有多深,有多准。几乎没有,现在很多企业处在这样的情况当中,包括媒体也一样。”
用市场的思维思考汽车产业
“我们也需要用市场的思维去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出现的每一讲事情,政策、政府、产业、品牌、营销都用市场的眼光方式去思考。同样也必须用市场的思维来指导我们去认识我们当前汽车市场的增长点是什么?格局、出路都在哪里?而不是传统的惯性思维。惯性是固有的东西,用这样的思维去指导产业的未来五年十年那就要出大问题。”吴迎秋表示。
回首过去十年自主品牌的发展,吴迎秋老师认为,最大的遗憾,是自主品牌的市场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只是在某些节点上有了市场的观念和有了市场的做法。“这一点在未来,谁反映的快,谁真正回到了市场,谁就会是真正的赢家。”
“我写过一篇文章,比亚迪两年前那一次灾难性的挫折很多人认为已经快完蛋了。但是你突然发现他去年又好了。原因是比亚迪他想的是真正的市场思维。过去我们看比亚迪叫全面超全面,其实全面超全面也是一种市场,当然这是我们不提倡的一种市场。但是至少他有一种非常深的潜意识在那!”
吴迎秋看来,比亚迪自去年开始的变化就是来自于市场性的思维。“比如说比亚迪的恢复有一个标志,就是速锐,单月销量1.5万台以上,但是回过头来看,好在哪?并不是工艺好,我开过他的车,他有一点市场概念就是8万块钱的能买一个遥控泊车,这种市场意识使其深深地了解到自己的长,自己的短分别是什么,而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在什么地方能够带给你什么?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包括吉利,比亚迪,长城,东风裕隆在内都有类似的成功案例。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汽车产业最有的看的是自主品牌的局。”
但是吴迎秋认为,中国自主品牌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市场的体系。“这个体系建设是什么?包括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到销售,品牌,到销售整个这一套的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过去总在讲张三李四已经成功了,今天还是那句话,自主品牌从刚才这个角度来讲,还远远没有到成功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如果研究这些东西,就要看到每一个企业的特点,而不要企业先去得一个结论,谁能活下来,谁一定活不下来,也许都活下来,也许都死掉,所以这就是一个变数,而这种变数就是未来中国汽车对我们媒体本身来说很有魅力的地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