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执行满一年 象征大于实际意义
汽车商报记者 孙雯
据统计,一个人一天要呼吸2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1万多升气体,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当雾霾来袭时,很多人都选择在户外戴上口罩。但当进入车内时,人们便如释重负,轻松地摘下了口罩。然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车内空气质量并不见得比车外好。更糟糕的是,目前并没有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评价标准。
2013年3月1日,由国家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内首部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满一周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指南》对车内空气中的苯、甲醛等八种常见的车内污染物设置了浓度限值,并明确了采集检测样本的环境条件、方法与设备。在此之前,车内检测依据2003年颁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在《指南》发布之初,业内人士希望借此标准能使车内污染受到车企和消费者的重视,从而缓解我国新车车内污染频发的状况。然而一年之后,记者走访多家汽车4S店发现,超过半数的销售人员不清楚《指南》的具体内容,而在销售过程中对车内气味也多是以“新车都有味道”作为解释,并且三分之一以上的消费者也不清楚有相关的标准制定;在车企方面,仅沃尔沃等少数企业主动提倡提高车内空气质量标准。
李书福再提车内空气质量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交了关于空气质量的提案,在他向媒体呼吁应立法保护大气环境的同时,也再次提出应关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有媒体观点认为,李书福在两届两会都重点关注了环保问题以及车内空气质量安全,是自主品牌汽车社会责任感和品质不断提升的体现。与李书福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他公开表示,关注空气质量很有必要,人最关键的需要是空气、食物和水,如果连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感都没有。
事实上,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污染,引发了全社会对汽车污染排放的关注,而时值《指南》实施一年之际,车内空气质量是否提升也再度被频繁提及。据了解,由于我国对于车内空气质量仅有推荐性标准,不少因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甚至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也处于弱势地位。
对此李书福也表示:车内空气有毒气体的超标,其对人体的损害远超于空气污染及PM2.5,消费者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危害,因此车内空气污染也是重大民生保障问题,同时消费者还应认识到,车内空气质量和车辆的档次无关,并非价格贵的车污染就小。事实上,装饰越豪华的车受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重视车内污染国外先行
美国AnnArbor环境集团曾发布报告称,车内普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车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合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到10倍;同时来自我国医学部门的统计显示,车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来源之一。车内空气污染通常表现为有刺激性的异味,驾驶员和乘客会出现头晕、困倦、咳嗽等症状,大约有65%的驾驶员在驾车时由于车内空气污染曾经出现过压抑、烦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尽管我国已经出台《指南》,但和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仍有差距。
作为汽车消费大国的美国,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出现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的事件。鉴于此,美国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为此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
而极重视环保的日本,在2005年也由该国机动车协会(JAMA)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日本汽车厂商还针对车内空气污染专门开发了相关产品,如带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车空调等,在出厂前,还有专人针对“车内味道”进行感官评价。
提高意识是第一要务
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室内环境质检中心的相关人士,他表示自《指南》实施以来,主动来检测车内空气质量的消费者几乎没有,消费者不够重视是其中一个原因,同时国家没有指定强制性法规,也让相关维权难以实施。
在去年的8月中旬,北京、南京、天津、上海等地22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指南》开展了国内首次大规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公开征集检测了消费者提供的共25个汽车品牌(包括进口品牌)的43个在用车型。据《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报告》显示,比较试验中表现最好的是沃尔沃S60,其甲醛浓度值只有0.014mg/m3,是所有被检车型中浓度最低的。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专家指出,车内空气污染通常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发生,在车辆制造出来之后再治理污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车企应主动承担责任对车内污染进行治理,消费者也应该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重视车内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