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原创百万年薪难留车企高管背后的浮躁与深沉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9月18日 11:22   新浪汽车  鲍家翔 字号:

  新浪汽车讯 (鲍家翔 北京报道)

  近几年来,中国的车企高管们跳槽频发,更有极端情况是高管不惜打破进入企业至少一年不能离职的不成文“铁则”,背上“轻浮”的骂名,也要义无反顾地离开老东家。这样的“热闹”与笔者曾经在德国参观奥迪本部工厂时的一幕形成鲜明对比。那时讲解人员曾骄傲地介绍:“在英戈尔施塔特这座工厂里,有着很多在奥迪干了几十年的员工,而他们还仍然乐此不疲地在这里工作着,直到退休。”一年与几十年,这样的反差让笔者感慨不已,为什么海外品牌可以下至基层员工都会几十年忠于一家企业,而我们的企业即使付出百万薪酬也留不住一位高管一年?也许这一年与几十年两个数字就是我国汽车产业和海外的差距所在。

  2011年开始的微增长时代,让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跌再跌。人们在总结形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时,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是自主品牌的品牌影响力不足。而品牌影响力看似与高管跳槽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实则不然。

  这里笔者想讲一个海外企业的例子。近来一个词汇总被很多德国、日本、英国的车企提及,那就是“工匠文化”。从豪华品牌到宾利法拉利,到大众品牌的丰田日产,都对这个词语推崇备至。何为“工匠文化”?就是制造业者,或者手工业者在平时的制造、服务中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团队默契等软性实力。这些软实力虽然不能够通过图纸、数据表达的淋漓尽致,但却是一家制造型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有生产一台宾利轿车所需要的全部图纸、零件和机械装备,但是启用完全没有经验的装配工人,最终组装成型的车辆也绝对达不到符合“宾利”要求的程度。何为品牌?支撑品牌的这就是上述提到的软实力!而这些软实力由何而来?就是人的积累!

  日本丰田最为骄傲的应该算是其全球独步的“丰田生产模式”。该模式下不仅对生产质量有着很好的把控,更通过精细化的操作与管理,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这套模式曾被通用、福特等诸多美国品牌效仿,但始终都是东施效颦。对于欧美企业的消防失败丰田给出的理由是,是欧美企业只学得了该生产模式的皮毛,而未得精髓。

  “丰田生产模式”的核心并非是看板和写满生产口号旌旗的叠加,而是这些表面符号背后,员工对于生产的熟练,以及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形成这种熟练与默契是丰田花费多年对于员工的培训与积累,而保证这种长期化供职的根本原因是其终身雇佣制度所带来的员工高度忠诚与对企业的信赖。而这样的忠诚与信赖又将其带来的技能、文化积淀反补给了企业。所以人的积累才是制造业最重要的财富!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回中国,其实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成功案例。放眼当下的吉利,早已不再是当年山寨夏利的光景,帝豪EC7全球鹰GX7、自由舰等产品扛起了吉利品牌的大旗。促成如此局面,笔者认为同当年赵福全投奔李书福所承诺的“三个一”有着直接关系。“一套标准的生产流程”;“一个系统的开发体系”;“一个谁也带不走的研发班底”。正是在这“三个一”的作用下,让吉利的产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这样的一家能够最终有实力收购沃尔沃,并最终成为近来众多汽车界顶尖人才纷纷投奔的“伊甸园”。

  制造业是一个容不得半点浮躁的行业,只有一点一滴的长期、寂寞地积累与培育才能换来来日的些许惊艳绽放。从2011年开始,曾经高达30%的高速增长早已一去不返,微增长时代下更比拼的是能否厚积薄发的内功与底蕴。而这些积累与底蕴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人才、经验与文化的沉淀。

  从孙晓东到柳燕再到付强,从丁磊、高为民到董海洋,再从夏治冰、贾亚权到黄华琼……这一个个响亮名号的改弦更张身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汽车业曾经浮躁的缩影,更是一首预示着汽车产业将要走向成熟的前奏。体制的独特性,让众多精英选择离开走自己的路。但汇聚了优质的人才,形成自身独特、优质的文化、品牌,才是推动企业走向更加强大之路的核心助推力。栽好梧桐树,留住这些无论是年薪百万,还是一线基层的珍贵的凤凰们,把他们培养成一支经过千锤百炼,百折不挠,战无不胜的队伍,才是中国汽车业能够做到真正内心坚强的关键!

(编辑:胤祥)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