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原创合资自主胜算几何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9月07日 11:25   新浪汽车  管学军 字号:

  近日国际国内振聋发聩的新闻接踵而至,由不得我们不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国汽车产业。第一个新闻,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奥巴马在以重振“美国制造”创造就业拉选票;第二个新闻,默克尔刚从中国回到德国,欧盟立即对我国的光伏产业展开反倾销调查;第三个新闻,我们的官员们频频为“合资自主”政策游说产业,甚至是逼迫合资企业干“合资自主”产品,此事引起了业界的强烈质疑。这三则新闻中,如果说前两者是可以理解的,用经济学是能够解释得通的,那么第三条新闻则是令人无法理解的,甚至不相信是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提出的。

  “合资自主”政策的由来

  搞活开放,引进外资,通过对外合作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这个目标是我国和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的初衷。后来被简化地解释为“以市场换技术”。

  合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二十多年后,有媒体说“以市场换技术”失败了,理由是洋品牌的数量多于自主品牌的数量。听说高层为此而震怒,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十二五末期,使自主品牌的销量达到国内总销量的50%。而相关部门计算后发现,单单依靠现有自主品牌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于是想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要求合资企业搞“合资自主”,希望借此完成达到50%市场份额的目标。

  据透露,有关部门以限制产能扩张筹码,迫使合资企业干“合资自主”。

  但这里有几个误区,第一,“以市场换技术”真的要全盘否定吗?第二,“合资自主”存在合理性吗?

  “合资自主”的目标无法实现

  从目前合资企业投入市场和即将投入市场的“合资自主”产品看,其市场定位均在10万元及以下市场。10万元及以下市场整体都达不到50%的市场份额,况且其中还包含着洋品牌,洋品牌在该市场的份额还在不断增长,“合资自主”+自主品牌如何能够实现领导布置的战略目标?

10万元及駵轿车销量图10万元及以下轿车销量图

  我们姑且把“合资自主”算作自主品牌,合资自主加入后,使得自主品牌的数量迅速增加,而自主品牌所占的销量份额却在下降。如果品牌数量增加,而市场份额下降,尤其在市场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洋品牌的份额上升,而自主品牌的份额在下降,这只能说明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在下降。显然,“合资自主”并未对提升份额做出贡献,反而压缩了自主品牌的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生存空间,降低了单一品牌的盈利能力。

  有人说,“自主品牌”产品干得那么烂,还保护他们干什么?正因为自主品牌没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所以中国的政府才要鼓励和支持自主品牌的生存和发展,以使其获得与洋品牌一争高下的实力和能力。尤其在自主品牌产品品质在不断提升的时候、在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的时候,更需要政府支持一把,而不是用“合资自主”的方式打垮自主品牌,将中国的市场拱手让给跨国公司。

  要达到50%市场份额的目标很容易,如果我们以市场换不来某些跨国公司的技术,那么我们就驱逐他们。将中国的市场还给中国的企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市场资源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资源,是经济赖以运转的基础啊。

历年品牌数量变化历年品牌数量变化
历年中外品牌销量份额变化历年中外品牌销量份额变化
历年中外品牌销售额份额变化历年中外品牌销售额份额变化

  “合资自主”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战略取向相悖

  之所以说“合资自主”政策有悖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战略取向,原因在于:第一,“合资自主”压缩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影响了自主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第二,为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威胁到中国机械工业整体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除了要达到经济目标外,还要对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点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要在底特律大谈救助美国汽车工业,为什么丰田在美国同样实现了纳税、同样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要打压外资企业,为美国本土的三大公司撑腰。美国人给丰田编点故事,尽管解决不了“三大”长远的竞争力问题,但至少如同强心针一样,让美国“三大”喘口气吧。

  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欧盟要对中国的光伏产业施以重手?因为欧洲人要就业,哪怕提升就业率1个百分点,对从政者都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而中国光伏产业可能出现企业倒闭,可能导致大量中国工人失去工作,大量的中国家庭重回贫困圈。

  难道,此时我们应当用中国市场去解决欧美的就业问题吗?甚至拿着外资之手来打击自主的汽车工业吗?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角度都是讲不通的。

  “合资自主”没有影响自主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吗?最直接的影响是压缩了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降低了自主品牌的单车盈利能力,导致自主品牌企业难以继续技术投入和质量提升。自主品牌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如果此时给他们设置个新的门槛,谁绊倒了他们,谁将是历史的罪人。注意,这与自主品牌间的自由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的性质完全不同。

  有官员将“合资自主”与合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混为一谈。首先,合资企业始终坚持着自主创新,而且谁在中国创新的速度慢,谁就失去市场。今天,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与其封闭的配套体系有关,因为体系的封闭保证了供应商的盈利,降低了供应商的创新意愿,从而使日系车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为落后,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上表现为下降。对于合资企业关注的并不是有没有自主创新,而是其自主创新的成果如何为我所用。

  但是“合资自主”没有任何自主创新,因为目前推向市场和即将推向市场的“合资自主”产品,统统是跨国公司淘汰平台上产品的翻版,或者叫“老黄瓜刷绿漆”。产品的技术指标即便是落后的,也是来自外方的;即便产品已经是淘汰的,那么再开发也是在外方主导下的,且外方绝不告诉你,这些技术指标是如何获得的,指标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如果这也叫自主创新,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许将其称为技术腐败并不为过!

  我们的大集团都有自主品牌发展的战略规划,只是有的走得快一点,有的慢一点。如果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都搞合资自主,请问一汽的奔腾、威志怎么活?同样的问题在上汽、广汽、北汽等大集团都存在。可见,“合资自主”的出现将极大地影响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

  凭什么说“合资自主”为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因为“合资自主”产品的产量虽然不算大,但对于单一平台来说,其存在有利于扩大该平台的规模效益。自主品牌与洋品牌在竞争上唯一有一点的优势就是用工成本,如果洋品牌扩大了单一平台上产品的批量,那么批量采购上就能降低成本,不仅可以抵消掉自主品牌在人工成本上的优势,而且在成本优势方面全面超越自主品牌。这就是为什么洋品牌为什么能够不断降价,而自主品牌的降价幅度不及洋品牌。此时,再看“合资自主”在低端市场上与自主品牌的竞争,不难想象其危害有多大。

  也许有人说,自主品牌可以出口啊?第一,我们的企业在海外举步维艰,没有哪个国家不保护本国的市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地开放市场;第二,如果自主品牌在家门口都无法抵御洋品牌的进攻,出国就行吗?第三,如果自主品牌在国内无法得到市场的涵养,有多大力量支持海外战略?

  凭什么说威胁到中国机械工业整体的发展?因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我国装备工业最大的采购商,自主品牌企业对于拉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困境功不可没。而洋品牌的设备大多来自欧美,即便是韩国企业也要采购韩国的设备,哪怕这些设备的技术水平、工艺保证能力不如中国产品,也要采购本国装备。如果用“合资自主”之手直接、间接地击垮了自主品牌,那么我们整个机械制造行业都将受到影响。

  “合资自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从市场反映的情况看,消费者并不认同“合资自主”的品牌,购买时更多的是一种贪便宜的心态。例如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合资自主”产品后,都希望将“合资自主”的商标换成洋品牌的商标,如将理念挂上本田的标,将启辰挂上日产的标。

  然而,这些消费者不知道的是,这些产品都来自跨国公司淘汰的平台。换句话说,跨国公司为应对中国有关部门有关“合资自主”的政策,将已经废弃不用的平台上的老产品拿过来,从上面复活一款老产品。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该车的时候,这款车已经是淘汰产品了。可想该车的技术水平、能耗水平、安全水平、可靠性水平,再过几年其二手车的残值甚至低于任何产品。

  显然,这里面唯一获益的是跨国公司。既不是国家,也不是厂家,更不是消费者。因为其影响了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的建立;因为厂家无法从捡来的破烂中获得技术;因为消费者没有享受到当前技术、质量水准的汽车产品,还要蒙受二手车残值严重缩水的损失。

  “合资自主”政策无人喝彩

  尽管这个政策看上去是对跨国公司有利,但跨国公司并不买账。因为在跨国公司看来,他们是要用自己的品牌来占领中国市场,“合资自主”算什么呢?而且还要担心技术外溢。

  大集团不喜欢,因为这影响到其自身的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如果迎着头皮搞自主,必然被“合资自主”所打压,加大了自主品牌成功的风险。由此给企业、给企业领导人带来的风险都是巨大的。

  对合资企业而言,本来生产洋品牌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在要生产“合资自主”就出问题了。一个汽车品牌的成功需要数百亿人民币的投入,一个合资企业一年有多少利润?这尚且是成功的花费,如果失败呢?保值增值的目标无法实现,最直接的后果是领导人丢官,甚至影响一个团队的前程。

  自主品牌企业更不喜欢,因为“合资自主”带来了本来不存在的市场压力,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生存更困难,加大了失败的风险。

  消费者也不喜欢,否则“合资自主”产品早就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了。

  也许,只有追求那50%份额的人才关注“合资自主”政策的贯彻实施。难道,我们不能让那些既没有技术优势,有没有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离开中国吗?让他们给自主品牌让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市场。这不是贸易保护,既然是“以市场换技术”,那么是要用我们的市场换回我们要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如果我们提供了市场而人家不给技术,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让他们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呢?难道外国人在国外打压我们,我们还要在国内帮助外方打自己吗?这种政策符合谁的战略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合资自主”政策很丑陋!很卑劣!

(编辑:陈洁)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