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行业动态> 2012全球汽车论坛专题 >正文

原创朱华荣:未来汽车业的发展面临环境挑战更大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9月07日 09:54   新浪汽车   字号:

  2012年9月6日-7日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进行。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将围绕全球汽车行业新的发展机制、技术线路以及新的营销模式展开激烈交锋,深入探究汽车金融、产品定位、新能源汽车、汽车法规发展等细分领域,细致探讨中国汽车市场和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以及全球汽车业普遍关注的“本土化”议题。以下为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朱华荣 的现场发言实录。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朱华荣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朱华荣

  阿什温。科泰: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第二天的全球汽车论坛,我们在第一天的论坛上,讨论得非常有趣,而且昨天谈了很多有趣的话题,今天是我们第二天的讨论,信息的分享。包括今天上午的一些随后的讨论,我是阿什温。科泰,我在汽车业届里面有了20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主要负责咨询方面的工作,包括给亚洲一些公司的咨询,我去年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也非常荣幸这次再有机会来到成都,很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样的机会主持这个会议。

  我跟大家简单说一下我的背景,我在九十年代的时候从事汽车研究,汽车信息收集的工作,现在我有自己的一个的咨询公司,主要是针对汽车市场,而且我们在中国以及其他的地方也有了业务,非常荣幸经常能够成为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全景图画,这是一个全球的汽车的论坛,但是不管在全球上发生什么事情,中国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不仅对中国的产业包括对世界产业都有影响。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对需求,以及政策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影响,国内外竞争的格局等等,包括中国生产厂商跟国外的厂商在这里有长足的发展,我们有分话题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我们会谈到法律法规,出口的问题。因此我们这个全体的会议就是要讨论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和大家对话,我们有来自于中国的主要的汽车厂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跟三菱马自达开展了合作,来自长安汽车的副总裁,也有来自于中国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也有菲亚特的总裁,菲亚特已经有一段的历史了,他现在有一个新的公司跟广州乘用车开展了合作,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全球汽车零部件汽车生产商德尔福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他自己也有他自己的OEM的生产厂家,因此我们现在这些嘉宾呢,他们都是来自于不同的背景。

  在我邀请我们各位嘉宾发言之前,首先呢,我想自己来做一场开场白,就是我们今天对话的一个背景,随后我再邀请我们各位嘉宾发言。中国的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这个市场处在什么位置呢,我们下一步怎么走呢,我们都只有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了很大的发展。需求增长非常快,在一些领域包括顾客的选择以及竞争的格局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工程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包括我们的研发能力,我们汽车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提升,这些进步呢,都是可以在很多中国的独立品牌上得到体现。

  我们也会关注环境的问题,尤其有一些国内的品牌在环保方面可能做得不是很好,我们要非常关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我们嘉宾能够提到这些问题,中国的政府认为汽车工业是中国的支柱工业,因为汽车工业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的政策是非常支持汽车的发展,我们未来要关注更多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我们要在机动性以及环保,交通的拥堵这些方面达到平衡,因此总的来说,政府要实现平衡,一方面要汽车产业发展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他们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会讨论这些话题。

  政府的政策对我们汽车工业有一个长足的影响,在2009年的时候,有一个汽车的激励政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刺激市场的作用,我们会后会讨论这些问题,跟日本,泰国,韩国不同,中国汽车工业主要立足于本国的市场,昨天我们嘉宾也谈到了,我认为现在很多汽车主机厂他们更开放,而且他们想进全球的市场,因此在需求方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就是对我们整车主机厂很重要,我想我们的嘉宾也会谈谈他们自己的想法,说这个需求还是会下降吗,还是会继续保持呢。我们这些嘉宾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我们包括产能的问题等等,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需求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同时包括我们的供应商,我们产业的结构以及竞争的格局,以及我们有没有一些整合的,并购的企业。

  因为长安现在是中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商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非常好的业绩,中国的私有企业长城汽车他们是不是有并购的举措,中外合资的企业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等等这些话题,我们随后会谈到,同时我们会有提问的环节,现在有请我们第一位发言人,第一位嘉宾,朱华荣先生,他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它跟三菱开展了一个合作,我是1989年第一次来中国,从那一次开始我就发现中国长安汽车取得很大进步,它跟马自达开展合作,之前跟铃木开展合作,江铃,昌河都有合作,现在有请朱华荣先生。

  朱华荣: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可能是沟通的问题,我想把我的主要观念跟各位分享,因为谈到这个主题呢,是短期跟中长期发展展望。我想对整个大环境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情况,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在中国这个市场或者这个企业里,我第一个判断企业将会更加的理性。从原来的,简单的追求规模,会向追求质量,追求品牌,包括晶莹的品牌方向发展。会从盲目的扩张向精益管理,管理效益方面发展,我觉得这是它未来的判断。

  第二大家比较关心,未来市场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增长情况,我一直是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未来的市场平云保持6%-8%的发展是没有问题,我们要看到这里有两点,一个是国家经济状况,另一个就是刚性需求,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不管社会的发展过程里面有什么样的阻碍需求的举动,什么限购,限行,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样的措施阻挡了人民的需求,这些措施最后都会被干掉,所以这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增长,当然我认为出现30%-40%的增长是没有可能性,但是我认为好的年份出现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仍然有希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年来汽车发展的一个波动的曲线,我还是比较乐观,说不定在未来的两年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现象。

  第三: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会更加的细分,更加的个性,由原来传来的老百姓普遍喜好的三厢车,逐步会向我们跨界内两厢或者其他的品种发展,而且会从大家喜好的传统颜色,色彩和细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我的第三个,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我觉得未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阻挡的,它是减轻我们驾驶的疲劳,使驾驶更有乐趣,一系列智能化的应用会成为趋势。

  第四:新能源节能汽车这方面领域会很快更新换代,这是由于我们国家一系列政策跟全球对中国一系列的压力,包括碳排放的问题等等,这些压力会传到中国的汽车产业,所以我认为它的节能环保的技术应用跟新技术的应用会非常快,混合动力会在中国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尽管对于混合动力的争论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可喜的看到最近行业,国家政策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就是再次从政策上提出了支持混合动力。

  新能源领域,我说的新能源包括plugin,EV,会是很大的趋势,但是我个人判断并不乐观,不管国家支持力度多大始终会在有限的使用范围里面和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因为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新能源的局限性,尤其是它高居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愿意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靠政府能够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我想只是我们一系列,因为国内外政府都在说要支持新能源,我个人认为不外乎政治家们的一些说词而已。真正你要把纳税人的钱全拿来支持汽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有很多问题,这是我对新能源的判断。

  第五:未来汽车业的发展面临环境挑战更加巨大,它要平衡解决的问题更多,特别是在中国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和汽车业里面,它面临的矛盾会远远大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欧美等等这些国家,因为我们是把历史的长河压缩了,别人在10年,50年里面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在5年和10年全部解决,这不仅给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汽车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要求大家更聪明,更有办法,但事实上这种挑战会带回到企业,会传递到企业,所以压力会非常巨大,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认为稍有不慎企业可能面临生存的危机,它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面对,应对新的油耗这件事情上,企业实际上有大量的透支,全新的动力,然后研发,生产制造,当你的产能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你会发现立刻要往下行,因为新的法规又来了,实际上,我们原来一般说一个传统平台可以用到十年左右,现在在中国的情况不行,你研发一个平台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因为法规的限制你会被要求换代,其他就是环保,安全,交通等等方面都会带来更多的挑战。

  第六:汽车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会出现很多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政府要求,而是企业间的自动的,自愿的整合包括合作,我想当大家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的时候,不管国营也好,民营也好,合资也好,我想企业间的整合,大家都会低下高昂的头来共同谋求发展,这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企业良好的经营下去。

  第七:中国现在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国,但是它仅仅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一小部分,仅仅占到30%左右,尽管这个市场还会发展,还会增大,但是我的判断中国的自主品牌必须要走向国际市场,否则你没有生存下去的空间。

  我最近做了一个分析,我在很多次会上都说过这个观点,我们从去年数据简单看,中国自主品牌一个车型大概3.3万辆,现在在中国投产的合资品牌,一个大概是6.6万辆,大家说刚好是两倍的关系也不是很差,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别忘了合资品牌的6.6万辆,除了在中国这个市场以外,他在国外,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会乘5,乘6,甚至乘10,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3.3万辆的时候,一些国际品牌他们使用的平台是30万辆,40万辆,10倍以上的差距,我们知道这个数据远远大得多,而且这里面还有企业间共享的平台。所以我想3万辆跟几十万辆分摊的成本,所以未来中国的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的模式发展会被颠覆,它不复存在,随着你的规模扩大,你的管理提升,再加上付出,再加上国际上的品牌本土化的采购,它的优势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在那个市场里面我们要有一席之地来分摊你在整个研发,管理,投入,包括供应商一系列的成本。谢谢大家!

(编辑:DOVE)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