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应先“管”再“限”
慷慨 “陈”辞 在城市治堵之中,“管”字诀更优于“建”字诀和“限”字诀。
广州市本周出炉的治堵方案明确提出了“公交优先”的关键词,并确定“不限行,不限牌,不征收拥堵费”的“三不原则”。这一宽松的治堵方案迅速引发各方褒贬,有论者称之为“史上最无担当的治堵方案”,在微博上,首都人民则大呼“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政府观念更为到位”。
在“三不原则”之下,广州市将如何落实“公交优先”,如何实行“建”字诀和“管”字诀,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还有待观察。但广州没有沿袭“一限了之”的治堵思维,这在当前大城市治堵的简单限制思路中,不失为一种嬗变。
据公安部最新发布的数据,到今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9846万辆。目前,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天津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达到464万辆。广州市交委的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7月,广州汽车保有量176.2万辆。并且小汽车增长速度呈现“井喷式”的趋势,据称超过京沪两地。
因此各大城市的治堵压力都很大。这其中,上海以车牌拍卖为重要的治堵手段,最终导致一块“沪”字头“小铁皮”的中标最低价和均价均突破5万元,相当于一辆微型轿车的价钱。北京推行限牌限购的措施,来抑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甚至贵阳也推出了限制拥有和限制使用结合的治堵重拳。
北京、上海和贵阳各地的治堵策略,都鲜明使用了“限”字诀。这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引发的负面效应也很大,包括对当地车市和汽车业的打击,以及产生一系列的政策不公平。对于交通管理来说,“堵策”的舒适性显然也不如“疏略”。但实行“疏略”,政府将面临更大的管理压力,这种看似无为的策略,最终需要更细腻的作为。
推行宽松思维的还有深圳。深圳大运会期间不强制对私车限行,但要求公车大比例停驶。这一手软一手硬的措施获得了好评。深圳还提出“绿色出行,给力大运”倡议,市民可自愿申报停驶车辆。目前已有近29万辆车申报停驶。如果深圳这种更没有限制色彩的措施能够获得成功,那就将是“疏略”对于“堵策”的彻底胜利,而广深两城将引发大城市治堵思维的嬗变。
来自香港的经验还显示,在城市治堵之中,“管”字诀更优于“建”字诀和“限”字诀。弹丸之地的香港,由于成功推行了“公交优先”,实行有效的交通运行市场机制,以及将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结合等措施,较成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港府对交通的管理显得更加“无为而治”。相比之下,内地的交通管理水准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才是政府部门当前应该重点着力的地方。
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