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限购令为何与产业政策相悖
汽车限购令与产业政策打架,一方面由于产业政策缺乏长远眼光,另一方面,与限购令本身缺乏政策、法律依据有关。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19日向媒体透露,正在研究贵阳市上周颁布的“汽车限购令”政策,“此举不符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规划管到2012年,现在还没过期呢,我们从来不主张实施限购”。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贵阳限购的首次明确表态。(据7月20日《经济参考报》)
2009年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清理取消现行限制汽车购置的不合理规定,其中列明,包括“牌照注册数量”。然而,北京汽车限购令在一片争议声中出台之后,贵阳又出人意料地突然推出限购令,说不定第三个、第四个城市很快就会跟风效仿。
汽车限购令与产业政策打架,不仅让产业政策很尴尬,而且也让相关部门很尴尬。比如,工信部官员承认对地方限购令很难直接发文“拍板叫停”。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对违反产业政策的地方限购令只能表明自己态度而已,难以有实质性作为。
同时,这种背道而驰的局面也让地方限购令饱受争议和质疑———出台汽车限购令既没有政策依据,也没有法律依据,再加上缺乏民意基础,出台限购令就完全变成了地方政府意志。
汽车限购令之所以与产业政策背道而驰,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汽车产业政策过于僵化,缺乏长远眼光。众所周知,2009年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汽车产业等支柱性产业的影响,如今,这场金融危机早已远去,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早已变化,继续实施这样的产业政策已显落伍。
事实上,产业规划政策应是跨越几年的中长远政策,制定的产业规划不仅要有前瞻性还应该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产业政策僵化、缺乏前瞻性带来的后果,轻则让政策和政策执行者陷入尴尬境地,重则很可能会误导产业发展。现在,汽车行业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依据不满汽车限购令,尽管可能有行业利益在作怪,但却暴露出产业政策的制定水平。
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政府既缺少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也缺乏治理交通拥堵的智慧。尽管地方政府推出限购令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出于好意,但比汽车限购令更优秀更可行的方案有很多,完全可以有效应对交通压力,比如说,大量限制公车比限购私车更有效,却不见地方政府来采用;甚至,国外好的管理手段完全可以照搬来用,却不愿意去借鉴;不管是改变城市功能定位,还是改进道路设计、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可以说都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而我们的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偏偏喜欢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限购。
张海英(北京 教师)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