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启示:质量和自主研发是根本
王丽歌
6月初,现代汽车在中国率先发布为第八代索纳塔提供“5年10万公里整车保修”的最新服务政策,虽然比不上美国市场“10年10万公里”的保修计划,但至少领先国内市场。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现代就率先在业内推出动力总成“5年10万公里保修”。
J.D.Power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认为,现代汽车这一政策源于对产品质量的信心,经过10多年的提升,现代汽车已经走出低质的阶段。这条路也是国内自主品牌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无法逃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战略有问题。现在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经长了“肿瘤”,到了“必须做手术”的地步。
现代汽车由垫底到TOP3
“对于企业来说强调质量和自主研发最难,而企业还面临着是抓质量还是抓产能扩张的选择,现在国内的汽车企业还停留在扩大产能以及品牌分类阶段。不过现代汽车从10多年前就开始狠抓质量,而且说到做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
早在1986年,现代汽车就以Excel车型正式进军美国市场,第一年就凭借12.6万辆的销量创下纪录,但是接下来连续几年的过度偏向销量、忽视品质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现代汽车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低品质形象,那时,现代更关心能产多少汽车,而不是质量。
而1998年郑梦九就任现代汽车会长,当时就喊出:“只有把质量提高到丰田的水平,我们才能生存下去。质量是我们生存的核心,不管花多少钱,也要保证质量。”由此,现代汽车在经营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据现代汽车内部人士介绍,现代汽车总部有一个24小时运转的指挥中枢——全球指挥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安装了数十台播放视频和数据的计算机屏幕,实时监控着现代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运营情况,据此,现代能够立即发现问题,并且迅速做出反应。从零部件离开供应商的那一刻,控制中心就开始追踪,直至运抵工厂。
“郑会长接手之后,只要有问题,要修改设计,或者修改工序,他不管花多少钱都要解决。如果要花很多时间的话,会尽量去想能提前的办法,不管怎样都会执行。”北京现代总经理卢载万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所有企业都在说品质第一、质量第一,重要的是你在喊口号还是在执行,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2001年,现代在J.D.Power对购买了90天的37个品牌的新车质量调查中排第32位,几乎垫底。随着现代改进质量的工作逐渐取得成效,公司排名开始飙升,2004年跃居第7位,2006年升至第3位,2009年到了第4位,成为全球排位最高的大众市场的汽车品牌。
2010年12月初,J.D.Power发布2010年顾客留存率研究报告,其中,现代汽车仅排在福特、本田之后,力压日产、宝马等实力品牌,跻身TOP3行列。
艰难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
研发上舍得投入对于产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08年10月,现代汽车集团宣布了一项巨额投资计划:当年投资超过11万亿韩元(约合105.2亿美元)进行研发及设备升级,并在2011年之前向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投资15万亿韩元。
梅松林认为,同日系车一样,韩系车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非常严格而且比较保守,基本上不用体系之外的零配件供应商,这是机会也是风险。
用固定的零配件供应商,主机厂和零配件厂商可以一起成长,产品质量可以更好控制。但是也有风险,如果遭到类似日本地震这样的突然变故,主机厂可能就会因为缺少零部件而遭遇重创。
但就在韩国汽车工业苦心研发自主技术之际,中国的汽车工业更多徘徊在模仿阶段。
在本报联合新浪汽车所做“中国汽车工业为什么被韩国甩在后面?”的调查中,3000多位参与投票的网友在回答“中国汽车工业为什么被韩国甩在后面”时,36.3%的人认为上汽、北汽、广汽、一汽四大车企满足于合资企业的高利润,在自主研发上缺乏动力;其次共有26.7%的网友认为企业家缺乏长远眼光,核心自主技术研发弱。
发展自主品牌,成为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一批后来者的艰巨任务。本土自主品牌发展的10多年间,没有一家自主品牌可以独领风骚很多年,从夏利、中华、海马、奇瑞到吉利,大都轮流坐庄两三年。而在过去几年呼声很高的比亚迪汽车开始遭到质疑,今年开始崭露头角的长城汽车在本土品牌里还能走多远,也值得期待。
从目前来看,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更乐意通过产能扩张、推出多款车型来追求产业规模,高调谈论车企的多品牌和高端战略,结果是跑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追求质量和提高自主研发是根本,这个过程谁也逃避不了。”徐长明认为。
中科力帆总经理陈晓海认为,国内车企还沉迷于“山寨文化”,与企业的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企业研发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高成本的研发投入,而且结果不可预期,反而直接拿别人的来模仿更有把握。举个例子,国内没有一家汽车企业具备独立开发汽车底盘的能力。
接受采访的不少业内人士均认为,国内的企业家缺少企业家精神,希望通过外延性扩张来“做大”,却很少通过内部品质提升来实现企业的“做强”。
在当前合资品牌产品价格下探,以及推出合资自主产品时,自主品牌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但是,如果在二次创业阶段依然“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出局将成为必然。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