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车市盘点:政策襁褓里走出的拥堵青春期
2010年车辆购置税1792亿元,比上年增加628亿元,增长54%。增幅高,主要是受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由5%调至7.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影响。
中国政策如浮云瞬息万变,让人琢磨不透。用这个来自网络的“囧”字形容再贴切不过。两年来,车市政策东风西风不停地吹,而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居然能主导某类车型一年的存活质量,到了年底,居然出现了消费者买车要靠政府的一个公章说了算的怪现状。
买车者权利如此轻易被剥夺?活在政策阴影下的中国车市怎一个“囧”字了得。
中国车市在2010年井喷,全年突破1800万辆的销售数据让人瞠目结舌,但其中的绝大多数是由各种政策催生的。
从年初车辆购置税优惠的下调,到年中新能源补贴和节能补贴的密集出台,再到年末首都北京开始治堵,车船税箭在弦上的传闻。细数起来,2010年热闹的车市里,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地方交管部门……大大小小几十个部门你方唱罢我登场,唱火了小排量,吹大了交易量,汽车市场里这只看得见的手渐成主角,中国汽车的政策市已然形成。
依照官方的观点,今年的政策对车市有鼓励有限制,鼓励节能,抑制大排放高耗能的所谓“扬小抑大”意图十分明显。
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节能补贴发放范围太广,这一政策实际已经成为一种官方的促销手段,再结合小排量购置税的数次调整,政府对自主品牌的倾斜,政策主导着数个车型一年的存活质量。而另一方面,政策对于大排量汽车的抑制未能很好体现,反而是由于频繁的政策调整,推高对于抑制政策的预期,间接地让需求集中释放出来。
以北京限牌为例,该政策一出台,围绕其内容的争论就在全国范围内尘嚣日上。日前,国内某专业网站对《细则》出台进行了网络民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网友认为北京堵车最大的因素在于城市区域功能规划缺乏。而“治堵新政”因其主要偏向于限购、限行、提高停车费等方向,大多数人认为“治堵新政”治标不治本,成效不会很乐观。
从具体效果看,北京的堵车情况未见缓解,2010年12月的汽车销售创下近15万辆的天量,甚至河北天津等地车市也顺势升温,本来数月之后才会售出的汽车,开始奔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治堵能否长期有效尚且不知,短期内的“添堵”却已板上钉钉。
随着车市红火,汽车已经成为改善普通人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生活采购。但频繁变动的政策则是一把悬在购车者和卖车者头上的利剑。
快速上涨的CPI和通胀预期让人们的消费心理变得不可预测,如果各个衙门再多来些心血来潮,那买车者会以更加疯狂的行动回应这些本意良好的政策,在政策阴影下挣扎的中国车市就将永远没法走出拥堵的青春期。
神马观点
朱中齐:“政策市”属性全球市场都有,但中国车市的政策约束性是最大的。
政府想让车市持续快速发展,政策的作用就甚至可以抵消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如果想抑制车市发展进程,政府可以取消税收优惠政策,限制上牌或者以各种手段增加车主使用成本等。
车市“基本政策”不能变,不能一方面扩大内需的基本政策鼓励汽车消费,一方面又利用各种措施限制消费者购买汽车尤其是使用汽车。
麦宏坚:多重“利好”的政策市下,车市得到了一轮疯狂的发展,却又被突如其来的劲风吹得不知所措。卖车的:去年扩充的产能怎么办?买车的:成本日增,快乐感如何体现?车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雷敏:不要将责任全归咎到政策身上,谁让咱们的汽车业太功利,不必对政策杞人忧天,很多人擅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徐钟:政策市,中国特色。很多企业都忙着忖度上意顺势赚钱,而忘了最根本的经济规律,所以当它们失去政策的佑护,潮水退去,只剩下一群赤身露体者。并且,他们的身材不怎么样。
黄习伟:人们常用“老天爷的脸”来形容形势变化快,政策同样是说变就变。2010年,汽车消费仍受到鼓励,2011年新年开始又马上受到压制,政府的决策效率也从未如此高效过。
对于民众来说,即使买车的权益遭到了侵犯,但很多声音都被压制了。以前我们提“先富”和“共富”理论,说只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家才能共同富裕;现实情况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充分享受到了用车便利,而后富起来的人只能通过摇号这样不靠谱的方式,才能过上有车生活。
林辉莹:政策是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首位的无形推手,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去年年底各种刺激政策相继退出,车市随即明显走淡,“车市发展将遭遇点刹”的担忧因此而生。
杨彩芳:只有还未强大的我们才会有这种政策导向型消费,但回首金融危机时期,这种政策性拉动作用还挺明显。
采写:南都记者林憬文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