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言
脱掉靓丽的外观后,剩下的技术哪些是自己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一边是自主品牌在上半年遭遇了“滑铁卢”,库存高企且市场份额下滑;另一边则是自主品牌大举进攻轿车市场,纷纷上市新品。中国市场庞大的用车需求令自主品牌看到了家轿市场的发展良机,一些未生产轿车的本土车企也相继启动了轿车项目。长安、江淮、长城已经上市了多款轿车产品,而五菱、华泰也正准备上市首款轿车。其实,如果够细心的话,从北京车展上自主品牌产品线的恢弘亮相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至少未来三年的中国车市并不缺少新品,甚至这个时期还将成为自主品牌新品投放的高产期。
虽然从市场层面看,更多企业加入,对行业整体发展更为利好。其一,说明了本土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后具备了生产轿车的能力;其二,也预示着有更多中国车企加入到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但遗憾的是,许多本土车企缺乏对品牌的整体规划,在新品推出中显得过于草率,求大求全、多子多福的产品策略也依然存在。
近年来中国车市的迅猛发展,不仅令国际汽车巨鳄们将目光聚焦于此,同时三线以下城市的购车需求的崛起,也令自主品牌看到了家轿市场广袤的发展空间。可观的利润空间、国家的扶持政策、庞大的消费市场等,本土车企都迫不及待地先后启动了轿车项目。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在品牌推广中,自主品牌难免会采用“多子多福”的产品策略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但往往又出现产品推广过程不容乐观的景象,甚至不少产品搞起了“窝里斗”。
记者有位朋友在某自主品牌从事采购工作,他介绍,单纯地从汽车企业生产一款轿车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通常外观可以找到国外的设计公司,而目前国内的零配件采购渠道也越来越广,到了主机厂汽车只需要完成覆盖件的冲压和零配件的总装。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自主品牌中零配件同质化的程度已越来越严重,自主品牌在一些关键技术上都集体失语。往往一款发动机或一款变速箱被运用到多个品牌的多款车型中。
本土企业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反思一下,20年后自己靠什么来竞争?脱掉靓丽的外观后,剩下的技术哪些是自己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吉利、奇瑞等老牌车企经过多年发展后才开始幡然醒悟,艰难地进行品牌转型来突破发展的“天花板”。而现在刚刚启动轿车项目的本土企业是否应该借鉴一下他们的“前车之鉴”?更合理地对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尽管当下本土车企可以衣食无忧,但20年后,还会有多少发展的空间?毕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最终也会走向高度集中,而许多品牌的繁荣昌盛只是昙花一现。(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