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明
今年“五一”节过后,与市场月产销数据环比连续下降相比颇显热闹的一件事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研)也加入了汽车行业产销统计数据的发布行列,并且立即以“一车一证”的确定性和数据发布的实时性引起整个汽车行业的关注。有人戏称,在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数据战”开始上演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中汽协、中汽研、乘联会三家单位每月发布汽车产销数据。中汽协数据来源于汽车厂商上报,数据为批发数量,其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人不可小觑;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来源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车辆识别代号和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等系统,数据为上牌数量,发布时间为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准确度高,时效性强;乘联会的数据来源于乘用车厂商上报,数据为批发数量,发布时间为每月6日左右。
记者只粗略地对比就能发现,三家部门发布的数据之间不仅有着不小的差别,而且还都能自圆其说。也有业内人士就此欢呼——中汽研加入“数据战”的竞争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力于行业统计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数据的真实性。
呜呼!真要为我们的汽车行业悲哀了。谁见过有哪个国家的某个统计数据有多个结果?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各自的产销数据能一样才是怪事。但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1360万辆还是不是一个最终的结点数?我们的世界第一产销大国是否具有真实性?对此即使国外没有质疑,但国人的心里肯定比外人还虚。
当然,任何数据的统计与发布都要归入统计法的范畴。从国家统计局授权的角度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是具有真正资质的,中汽研的数据尽管有明确和可靠的渠道但仍然没有被授权,乘联会的数据虽然与中汽协的来源相近,但由于与中汽协的对峙则被戴上了“山寨”的帽子。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所谓权威问题。但是不论在哪个国家或哪种社会制度下,恐怕没有人愿意接受不准确的权威数字。在真实的数据面前,多高的权力也不能建立起真正的威信来。
谁都知道,从某种角度来看统计也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按照统计的作用去理解,任何一个门类的统计数据都应该是为整个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人群服务的,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多么准确和多么权威的统计数据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相信所有汽车厂商所期盼的,并不是谁能从内部渠道或特殊途径得到比别人多的统计数据,而是要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去公正、健康地与别人竞争。
回到所谓的权威来。实际上业内人士和众多消费者心里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公安部所掌握的汽车上牌数据是最为真实和可靠的统计数据,依照它不仅可以判断每一车型甚或是颜色的畅销程度,而且还能知道每一地区的销售量。如果说权威,显然公安部的数据具有这一特性,尤其是能够为厂商进行更好的经营决策,为消费者购车选择提供支持。
但我们同样知道的是,公安部的这一数据目前还仅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权威,它并没有惠及到整个社会和普通老百姓,尽管近年来有人甚至是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议公开此数据,但这一数字也仍然保持着它的“权威”。
统计法之所以成为法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厂商的产销数据要如实按期统计上报,相关统计部门也要如实按期向社会公布统计汇总的结果,两个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的极少数厂商还以“做”数据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我们的统计部门仍然以所谓的“保密”借口来维持自己的“权威性”,那么在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就凭这一点我们的强国梦也不会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