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改变事实,那就改变心态
堵车时,大家都在干什么
本报记者 张炜利 杨吟 赵路 路上的车一天比一天多,上班花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每个城市人都这样感叹。
事实虽然无法改变,但是,你却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换一种出行方式;或者改变心态——在车上找点事做。这无奈的等待,也能变得丰富多彩。
亲子型——
听故事学名著,40分钟不浪费
毛毛现在上小学四年级了,跟爸爸妈妈一起住闲林的排屋。刚上小学时,从闲林到市中心她就读的一所知名小学,路上要花半小时。这两年路上堵,得再早走10分钟。虽然要比同学早起半个多小时,不过毛毛一点也不觉得这路上的40分钟难熬,因为一路上她又可以听《三国演义》了。
以前,为了早上一路堵车去上学,娘儿俩一直心情不好,甚至萌发过搬回老房子住的念头。有一天,王女士像往常一样去自己常逛的当当网选书,偶然看到网上有很多有声读物的CD在卖,像一些知名的散文集、成语故事。王女士试着买了几张故事CD,毛毛听得津津有味。一段时间听下来,《小桔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名作里的一些段落,毛毛都能背下来了。毛毛听的兴趣越来越广泛,连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发言,也听得全神贯注。如今正迷上了《三国演义》,一路上边听边和妈妈讨论人物情节,倒也是乐在其中。
“坐在车上看书对孩子视力有影响,听书却不会。别小看这半小时,积少成多哦!”王女士正在为女儿挑选新的“听物”,为这堵在路上的40分钟准备更丰富的营养。
勤奋型——
路上学英语,一年堵成研究生
开车三年多了,大概从去年初开始,陈先生明显觉得上班的路比往常堵了很多。当时,他在浙大读一个在职研究生,专业课考试他很有信心,但离开校园十来年,英语却忘得差不多了。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刚刚升级当了爸爸。白天在单位忙工作,晚上回家手忙脚乱地照顾孩子,哪有时间学英语。陈先生忽然想:每天路上来回花一个多小时,遇到堵车只能发呆,何不用来背单词。
说干就干,陈先生把自己MP4里的音乐删掉了一大半,留出空间存了很多新概念英语、大学英语的录音和文本文件,每天一上车就开始学英语。以前遇上堵车心急如焚,自从学上了英语,两耳不闻堵车事,一心只管背单词。坚持了一年多,今年,陈先生还真顺利地通过了据说通过率只有40%的研究生英语考试。“也算堵出点成绩来了”,陈先生有些小得意。
无奈型——
重新骑上自行车,每天多睡20分
赵小姐也是有车一族,但她的爱车,大多时间是停在车位上睡大觉。除了下雨天、特别冷的天,她上班更爱骑自行车。
赵小姐家离单位4公里多一点点,一路上有13个红绿灯。上下班高峰时间,自己开车走这4公里,起码要20多分钟,有时甚至超过半小时,而骑自行车只要20来分钟。家里和单位车位都很紧张,如果开车上下班,她就起码提前40分钟出发,才能确保找得到车位。如果早上有紧急任务,开车出门的话更要留下充裕的时间——万一路上堵车怎么办?
骑自行车就没那么多顾虑,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单位里8点钟要开会,提早20分钟出发肯定能准点到。对于爱睡懒觉、早上简直分秒必争的她来说,还是骑车省心多了。“平时也没什么机会运动,骑车就当锻炼也是好的。”有车的赵小姐准备将骑车上班进行到底。
突围型——
这边堵了走那边,五年换了三条路
杜先生从1994年就成了有车一族,最近5年来,车换高档了,生活品质却似乎越来越低——上班一年比一年起得早。
“前些年高架很通畅,上班路上只要15~20分钟,我从大关西苑的家出发去城站上班,7点左右起床,还来得及在家吃个早饭,悠闲地看会报纸。”
大概5年前开始,上班时间从8点延迟到了8:30,杜先生起床时间却提早到6:20,多出来的一小时全堵在路上。“一定要赶在早高峰前上高架。晚10分钟,路上就得多堵半小时,肯定迟到。”
多方打听,同事告诉他,穿灵溪隧道走杨公堤没那么堵。他马上调整上班路线,果然感觉好多了,35~40分钟就可以到单位,路上还能尽情呼吸景区的负氧离子。但好日子过了不到一年,迅速增长的车流大军也把这条路堵上了。
现在杜先生又找到一条相对满意的路,从文一路转保俶路往南,“这条路车流还可以。”杜先生担心的是,眼看市区每年新增7万~8万辆新车,也许要不了多久,这条好不容易开拓出的上班路马上也会被红彤彤的车尾灯淹没……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