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四川、河北、天津等六个省市的消协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制定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的建议函。他们表示,近年来在交通事故中,因为汽车安全气囊未打开而造成的人身伤亡事件和消费纠纷屡见不鲜。由于安全气囊国家标准的缺失,气囊质量合格与否没有判定的依据,一些汽车厂商在处理此类纠纷时,理由往往是“撞击角度不对、位置不准或力度不够”,不进行赔偿或赔偿额很小。
目前,我国只在2006年4月出台了3项涉及安全气囊零部件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它仅规定了单独某一零部件的试验方法等,属于零部件在装配前的试验标准,而不是整个安全气囊集成系统的评价标准,并不能作为判定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判定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依据。
在安全气囊的标准方面,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标准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是安全气囊的保护效能和保护范围,第二类标准,就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气囊的起爆条件,但据专家介绍,这类标准目前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对此,厂家一般都在用户手册里面进行非定量的定性说明。而由于中国基本上都是等效采用国外标准,所以中国也没有可供参照的标准。第三类标准是规定气囊产品质量的,比如我国2006年发布的三项气囊部件的标准。
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相关机构无法界定汽车安全气囊的质量及其匹配工艺是否合格,而消费者与汽车厂商因此发生纠纷后,消协组织的调解工作也无法可依,而法院也无法判定产品是否存在质量缺陷,从而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本报记者 朱艳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