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接受采访时喜欢自称“我们”,这一方面是一种谦逊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示团队的力量——即便这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但有些时候,自称“我们”已经成了一种固化的习惯,一种套路,一种应付媒体的标准化程式,一种逃避责任最好的工具——“我们”出了错,与我何关?
于洪江也说“我们”,例如他要指代他自己和那些坐在他对面的记者们时。更多的时候,于洪江自称“我”,简单,干脆,自信,富有力量。
“我考虑的是均衡。”
无论是对比自家的马6,还是对比新上市的思铂睿,或者是这个级别里的传统高手凯美瑞、雅阁和迈腾,于洪江始终都在强调“均衡”。
“最关键的差别应该说是定位,思铂睿定位是高端运动车,睿翼的定位是均衡车,比如造型上,思铂睿为了追求运动感,就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后座的空间。而睿翼呢,大家可以亲自感受一下,睿翼的后座等你坐直的时候,头顶空间比凯美瑞还要大。这就是差别,我考虑是均衡。”
“我得承认,睿翼比锐志提速慢,因为锐志是后驱车,它提速比我快。但在弯道性能上,锐志比不过睿翼,甚至连一代马六都比不了。”
——很难想象“比我快”这样的街道赛车语言可以从一个老总嘴里说出来。
“我觉得在技术层面上,睿翼最难比的就是迈腾,这车的技术真的很强大。”
——直面对手的强大,网络化的语言风格。
“睿翼的产品定位并不是运动型轿车,确切地说,应该是比运动型轿车的运动性能更出色的综合轿车。”
——谈到自己优势的时候,当仁不让。
“我没有想到。”
于洪江没有想到的有两件事:一是MX-5在成都卖得如此之好;二是睿翼的工艺要求如此之高。对于前者,他的意外里其实更多的是惊喜;对于后者,他的意外里充满了坚持。
“这个是一开始对市场估计不足,没有想到有这么大市场,所以订货的时候又不敢大幅度加,一点一点加。”
——面对斐然成绩的时候自省,很难做到。
“很明确地回答,马自达3、5都目前都不会国产。”
——同样的问题,长安马自达方面的回答是“马自达总部会在认真研究具体情况后作出决定”。
“睿翼这车的工艺难度比我原先预计的高。”
——我是销售老总,但我是工程出身。
“睿翼的量产车身要求非常严格,下线之后无须调整,累计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这个就很难了。我们4月份时候能做到误差是6毫米,但消费者用肉眼已经无法分辨,但这种在量产线的要求来说都是不合格的,过不了。”
——这是于洪江自己的坚持,也是整个一汽马自达的坚持。
其实睿翼在工艺方面的要求还远不止如此。为了获得优异的操控表现,睿翼的车身设计刚性非常高。要达到这样的刚性要求,一方面要实现很强的车身刚度来保证驾驶的稳定性和被动安全性,同时又要将车造得更轻,降低油耗,所以车身采用很多先进的材料。比如大面积采用超强度钢板,最高强度达1480兆帕,这是目前该档次车的最高标准钢板,但这就带来工艺难度大的问题,比如冲压设备,无法完成加工,就算压完了,也会回弹变型。为了睿翼,一汽马自达的冲压线几乎重建,新冲压线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多,而对新技术有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这些技术细节的累积,使这一代比上一代工艺难度增加很多。
因为对工艺质量的执着,睿翼的投放时间延后了4个月,错过了车市回暖最火爆的时期。但这并不影响一汽马自达在09年的优秀表现——“马6一直不够卖,我始终不知道终极数量。”……一个不看销售数据的销售老总。
“我觉得涡轮增压是未来的核心方向。”
“前驱车的重量很难分配到50:50,本身车头就重,再加一个更重的V6发动机,我们不可能去保证车辆良好的操控性,运动也就更谈不上了。以后发动机的发展趋势肯定不会是V6,一定会在节省能源上下大手笔的。所以,出于性能和节省能源两方面的考虑,我们没有将V6、V8等发动机带到中国。”
——与天籁死咬着VQ25不放相比,于洪江的话显然更具说服力。
“我倒是觉得未来涡轮增压是核心方向,现在低排量都是涡轮增压,肯定是一个趋势。”
大肆表扬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技术方向,真诚的同时显示出的积极态度让人尊敬。
本报记者 陈杰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