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宝马
本来按理说,政府采购什么品牌的车,只要符合相关部门对排量、价格的规定,政府就相当于一个消费者,既可以允许有偏爱的品牌,又可以有偏爱的款式,爱买什么就买什么。不论是宝马,还是奇瑞,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一提到宝马进入政府采购名录,就会在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呢?
我认为,这都是刻板印象惹的祸。刻板印象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它是一种对某一类社会人群过于简单的分类方式,往往是我们“以一斑窥全豹”的片面看法。
例如奥迪,它进入中国的时间长,政府公关介入得早,因此在北京,满大街都是奥迪A6。在中国民众的眼中,只要是奥迪A6,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政府部门官员。而奔驰呢,打惯了“优雅”牌,什么时候出现都是文质彬彬、谦谦有礼地君子形象,即便是成为政府采购用车,似乎也于情于理。
只有宝马,由于企业品牌宣传方向长期都是向着“张扬、运动、时尚”努力,因此也很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不稳重、不成熟”的印象。因此,一直以来,宝马车主只要出了点什么出格的小事,就会迅速被媒体曝光。
而且,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加之人们口耳相传,要扭转一个品牌的固有形象比重新打造一个品牌形象更难。
再回过头来说政府官员,“低调、冷静、沉稳、只能严肃不能活泼”是他们恪守的职业形象,冒失、没城府、口无遮拦的人是无法在官场混的。而我们都知道,政府的形象是不容易也不允许轻易改变的,那代表了“人民公仆”的形象。那么如此看来,并不是宝马车不好,而是长期以来宝马给民众留下的刻板印象,让民众对其跻身公务车行列颇有微词。
所以,宝马要做的还有很多,除了积极参与公务车竞购,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也得狠下工夫。扭转刻板印象不易,但诚意总是会感人的嘛。
(陈鑫欣)
“这个,可以有”
宝马进入公务车采购名单的新闻一出街,马上卷起一堆是非,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有不少人混淆了两个概念:一是宝马可不可以进入采购名单,第二是政府应不应买,前者是准入门槛的问题,后者是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不应该买并不意味着宝马不能进入名单,就像是一款车已经满足了你的购买条件,但你觉得时机不太合适不买了。奔驰此次也有三款车型进入名单,但反应没有宝马激烈,原因也不用多说了。
在第一个问题上,笔者套用当红的小沈阳一句名言“这个,可以有”。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公务车采购标准来看,标准只是限定排量和价格,并没有限定品牌。所有符合条件的供应商都有平等的竞争权,如果宝马和奔驰符合条件,在招标方面没有法律问题,就没有理由歧视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宝马是可以进入名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一是宝马的品质和性能好,特别是在警务用车方面富有经验,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经配备了价值30多万元/辆的警用宝马摩托车,为何不能用宝马警用轿车?二是宝马采用很多节能环保的技术;三是此次采购名单主要为国产车型,宝马此次入围车型也在沈阳生产,和奥迪一样,给沈阳创造了就业和税收;还有,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2008年5·12地震以后,宝马设立了慈善基金,一直支持教育和环保。
为了进入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商名单,华晨宝马在六月初推出520Li领先型,价格仅为41.26万元,刚好满足了省部级干部公务用车排量不得超过3.0L、价格不得超过45万元的标准,此外宝马325i时尚型和豪华型,318i进取型,523Li标准型等多款车型也是符合采购标准的。至于政府应不应该买宝马车来做公务车,十个人中可能有九个会做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很多,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王灿彬)
宝马可以买,悍马行不行?
这一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各种渠道看到各种支持或者反对宝马入选公务车采购名单的言论,其中,为宝马叫屈的人还真不少,对于支持公车可以选购宝马的专家、学者或者分析人士来说,宝马入选公务车采购名单的理由是相当的充足:首先,入选的是华晨宝马,是国产车而不是进口车;其次,宝马入选是一种提升政府国际交流形象的需要;再次,现在只是说宝马有入围的资格,并不是说我们一定就要买宝马了……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道理至少忽视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采购和享受的主体是人民公仆,掏钱和旁观的却是人民这个主人,在这笔交易中,我们有没有考虑买单者的感受呢?
我依稀记得,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来自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进入中南海参观,当时一位来自一线的劳动者在跨出中南海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想到中南海里还有很多奇瑞汽车,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看看,这就是老百姓的心声,我想,那些在为宝马入围公务车采购名单而鼓与呼的人,是不太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也不太会明白老百姓在面对奇瑞公务用车和宝马公务用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的,“人靠衣装马靠鞍”,有时候,我们要承认这种外在装备对个人心理所带来的微妙的心理差异。
举出种种理由认证宝马入围公务用车合理性的专家和学者,多多少少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没错,宝马是款好车,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抓捕飞车贼,以运动见长的宝马还能发挥特殊的作用,但这些其实也不是我们反对宝马公务车的核心理由,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拿这样一个已经被老百姓固化为豪华品牌、其车主又在不断地证明自己豪华车优越性的宝马来为人民服务,不太合适。
最后,我想说的是,那些认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高档汽车市场尚是一片空白、需要宝马、奔驰前来救急的观点,就更加是扯淡了。按照这个观点,我们为什么不干脆去直接采购美国悍马、英国宾利呢?这些车不是档次更高更牛?中国轿车在高档市场缺少世界性的高端品牌的确不假,但这并不是没有,我们有大红旗,“坐红旗车,登天安门,见毛主席”曾经是外国朋友来中国最荣耀的三件事情,我相信,对现在很多已经坐惯了奔驰、宝马的外国朋友来说,到了北京有机会坐坐中国的大红旗,仍然是一种荣耀。 (贺江华)
公务车该多选小型车
“为啥奥迪能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宝马不能呢?”近日,在宝马新车的一个小型发布会上,一位经销商向笔者叫屈。
反对者认为宝马、奔驰过于“豪华”,认为政府采购车型更应该主要放在本土品牌上。美国总统的座驾是林肯,意大利总统和总理的座驾是菲亚特旗下的蓝旗亚,都选择了自己国家的本土品牌作为座驾,中国更应该大力支持本土品牌。
奇瑞汽车总经理尹同跃不止一次在公开的场合呼吁“政府采购优先选择本土品牌”。可恰恰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大多数本土品牌无法进入采购目录,即使进入了采购目录,也没有真正成为公务车消费的最大对象。说白了,品质、品牌是一个问题。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短短十几年,本土品牌的实力和品质,甚至连很多大众都很难接受,为何要强迫其成为公务车“必选”?抛开汽车不说,看看我们手中的手机、笔记本、相机,有多少又完全是国货?若然希望通过依靠政府的扶持,达到抑“豪”扬“土”的作用,那么咱们的本土品牌实在太“娇气”。
支持的人在坊间的声音显得薄弱,支持者认为——人家奔驰、宝马一是正儿八经的汽车品牌,来中国建了合资厂;二是车型有口碑,品质有保证。更何况奥迪早早的成了公务车,从市场公平竞争的理由上看,宝马、奔驰获得公务车采购资格无可厚非。不过这种声音(尤其在网上),被反对者铺天盖地列举的理由淹没。其实,政府让宝马乃至更多的世界著名品牌成为国家机关供货商,是一种法理上的正确举措,体现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至于买还是不买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在近年公众批驳公务车的高额消费的风口浪尖上,宝马、奔驰这等豪车进入政府采购目录,被口诛笔伐是在情理之中,虽显得有些无辜,但做一回“替死鬼”,至少能让人关注公务车消费奢侈之风的“根源”——至今,依然让人揪心的是,我们的公务车改革改了15年,国家财政每年支出的3000亿元甚至6000亿元的公务车维护保养费用,花的这些纳税人的钱,何时能少些、再透明些?在全球都在倡导发展环保节能小排量车型与新能源车型趋势时,政府公务车改革是不是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多选小型车,起“节能减排”的表率作用?
(邓莉)
慎之又慎
最近,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入围2009年~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政府相关部门马上澄清,这些车型均为国内生产,并非进口产品。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奥迪能入采购目录,奔驰宝马就不行?这里想说一句,奥迪能入,沃尔沃能入,甚至雷克萨斯也能入,但就是奔驰和宝马不能入。为何?笔者对宝马和奔驰没有任何偏见,实是因为这么多年下来,奔驰、宝马的名声实在不咋的,如果不信,可以上网去查查过去的新闻——每年都有这么四五回,不是宝马撞人,就是奔驰撞人。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和知名度太高有一定关系。只要是奔驰、宝马出事,不管大事小事,媒体都会蜂拥而至。
私人用户用奔驰、宝马不会有什么问题,别人说别人的,我开我自己的车。但官员就不行,官员所用车子的品牌和型号是他们的第二张名片,如果老百姓一见到这车就退避三舍,还怎么开展工作?
另外,千万不要小看宝马、奔驰在中国男人心中的影响力。宝马、奔驰的入选相信让不少官员喜出望外——现在终于名正言顺地开上宝马,坐上奔驰,一举实现儿时的梦想。如果没有配车名额怎么办?那就报废现有车辆,再买新的,这会造成国有资源的大量浪费。
再退一步讲,目前正处金融危机,政府更应该树立廉洁高效的形象,要勒紧裤腰带度日子,不应该给人造成“不差钱”的印象,所以高档豪华车品牌进入采购名单应当慎之又慎。
(周伟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