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企业合纵连横 敢问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07:37  解放日报

  名爵和荣威的经销商总算松了一口气。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名爵商务年会上传出消息,上汽乘用车公司筹划的名爵荣威并网销售,将于近期正式启动。200家经销商不仅全年要完成6万辆的销售任务,并网试点也将在二三级市级的6家经销商中进行。

  一直各自为政的名爵和荣威选择了“合纵”来应对经济寒潮。经济寒冬下的汽车企业生存不易,怎样使企业过关。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在金融风暴席卷的这个岁末年初,我们抱团取暖”,汽车企业重组势在必行。

  荣威名爵小试并网经销

  汽车企业重组,是一个“和”的过程,只有把分散的十指捏成拳头,形成合力,中国车企才有机会做大做强。

  名爵与荣威这两款车本身颇有渊源,并网前在上汽和南汽分别销售。去年名爵和荣威共销售3.5万辆。与荣威500档次相仿的东风本田思域去年的销量达到了9万辆。由于两个品牌同源,产品同质化严重,同门之争不可避免。

  并网销售对名爵和荣威是利好。合并前,名爵主力车型是MG3SW,荣威主力车型是荣威550(参数配置 图库)。并网后,改变了两家经销商各自为营的局面,经销商的拳头产品成为两款,在保养、维修中不用额外再增加费用和精力去培训技师,缓解了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并网后,荣威和名爵在品牌宣传和活动推广上都将一起行动,扩大影响力。同时,产品销售网点倍增,有利于扩大产品的总销量。

  2008年上汽荣威的销量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这次双方的整合希望使该品牌项目扭亏为盈。上汽集团方面也表示:“名爵、荣威并网销售,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有利于推动两大自主品牌健康发展,也促进两大品牌的盈利进程。”

  这仅仅是开始,在今年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中,明确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近年来,汽车业一直被国家列入发展过热行业。在大小企业遍地生根,生存能力普遍偏弱的事实下,“散”、“乱”、“差”的格局不改,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就提不上去。产业重组是化解危机、提升实力、避免重复建设的有效措施。新政策将产业重组作为重要内容,是希望今后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能成为常态。

  利益所系 “联姻”并不容易

  业内流传过一则未来汽车工业版图:某汽整合北方,某汽整合华东,某汽主导中南,某汽主导华南云云。目前国内整车企业有100多家,但年产销超过10万辆的只有10多家,呈现极度分散的局面,重组洗牌已成大势所趋。

  但重组果真能让企业脱胎换骨,实现1+1>2吗?

  其实未必。地方利益阻挠首当其冲。国内车业之所以形成“多而散”的局面,与地方保护主义分不开。汽车企业具有经济拉动作用,往往是当地的产值和利税大户,各地纷纷上马汽车项目,这就埋下了布局散、规模小、资源浪费的隐患。一谈及兼并重组,必然涉及两个地区的地方利益,这种条块分割的地方主义,正是阻挠产业集中度提高的绊脚石。

  长相厮守不能同床异梦

  走在一起不容易,即使走到一起后,合并能否成功则又是一番考验。有些企业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相互的资源,扩充自身产品线,这势必导致他们的联合体结构将是非常松散的。按照各自的“既定计划”,很快就将在整个产品线上发生冲突和内乱的局面。

  近日,业内纷传奇瑞(参数配置)、江淮合作,这则两年前的“新闻”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再加上产品之间的互补性,使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奇瑞、江淮之间的“联姻”无论对安徽省工业来说,还是对企业自身来说,都将是一个再造和升华的尝试。但为何至今还未促成这段“姻缘”?

  诚然,江淮汽车拥有的高端轻卡和客车底盘技术,能满足奇瑞商用车的空白;而奇瑞销售网点充足的优势又能打开江淮轿车市场的局面,可谓天作之合。但从目前中国企业的整合案例来看,强弱联合比较容易,强强联手就比较困难了。2007年江淮的销售收入约为143亿元,奇瑞则为151亿元,两者的差距很小。“谁整合谁”成为问题的焦点。

  他山之石可资“恋人”借鉴

  对于两家企业整合后,可能出现的产品线冲突问题,国外成功的重组经验值得借鉴。

  上世纪90年代,雷诺和日产分别作为欧洲和亚洲汽车企业的巨头,为面对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战,组成雷诺-日产联盟。联盟成立后,双方共享产品设计和生产平台,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产品规划,这使得双方的产品线得以迅速补充。2004年,雷诺和日产分别利用联盟共用的B平台各自推出了两款新车:雷诺的Modus和logan、日产的Tiida和Tiida Latio。虽然4款车型相似,但雷诺的车型主打欧洲、南美、北非市场,日产的车型则深入亚洲、中美洲、澳洲市场。同年,四款车型分别在西欧和亚洲热卖,这一战略有效地避免了“同门相争”,同时也扩大了市场容量。

  重组仅仅是个契机,本身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竞争力的增强关键在于重组后相应配套管理体制的改善,尤其是管理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兼并重组绝不能一哄而上,车企在行动前必须考虑清楚:到底是为了做大而做大,还是为了做强而做大。

(编辑:闫小欧)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