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桑塔纳(参数配置 图库)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合资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行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特约撰稿 颜光明
在我收集的资料中,手里有一张照片很珍贵,那是1987年7月30日饶斌视察上海汇众公司(原上海汽车底盘厂)桑塔纳国产化的情景。也就是这张照片,把饶斌定格在他最后的岗位上,成为永久的怀念。
“晚上回宾馆就此病倒,从此再也没有起来,化作了一座通向轿车现代化的桥梁。”5年前,我采访饶斌夫人张矛,提起饶斌为了桑车国产化倒在上海的情景时,她说,他就是干汽车的命。
1913年出生的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享有“中国汽车之父”的盛誉。1953年7月,他作为首任厂长开始建设一汽;1964年,他在随后到来的文革狂潮(参数配置)中艰难地主持创建二汽。1980年代初,饶斌先后担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
饶斌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的最大贡献是敢于以上海作为探索中国轿车发展的“试验田”,不仅显示了战略家的眼光,还有丰富的对行业发展的谋略。上海轿车项目(桑塔纳)成功,可以看作是他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一个“战略上的成功”。
张矛在其撰写的“探索汽车工业腾飞之路(1979-1987)”回忆录里详尽记述了饶斌的最后岁月。其中饶斌在一次讲话中说:“1995年前小轿车要建成60万辆至80万辆的规模。除上海轿车厂探路之外,还要十分注意依靠两个大汽车集团。”
在饶斌轿车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干轿车还得依靠国家队。当初把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完全是考虑到上海是国内惟一一家能批量生产轿车的地方,也是惟一一个工业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市。
尽管后来一汽、二汽也在争这个项目,甚至有人反对上海干轿车,理由是上海没能力,没有实力,又不是中央企业等,但都遭到饶斌的驳斥和严厉批评,“没良心!”(指一汽、二汽早期建设中,上海在人财物的无私支援)。他认为,上海是一个能干成大事业的地方。何况这是一个具有风险和探索的项目。既要思想解放,又要可操作性,同时也要谨慎。
他思考的已不是一个工业项目的问题,而是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原中国汽车零件公司副经理陈光祖在向我谈到第一次桑塔纳国产化配套会的细节时说,当时饶斌最不放心的就是桑车国产化的问题,并提到了关乎上海大众合资生产轿车模式成败的高度。
在顶住了内外压力之后(既有观念上的,也有体制上的,甚至还有意识形态上的),饶斌说,“现在,对合资企业有各种议论。我的态度是,对改革开放政策,什么时候都不要动摇信心。合资是以我为主,要有自己的要求、愿望。要很好地向人家求教。当然,不要做过了头。”
国门打开之后,饶斌已经意识到中国汽车与国外的差距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滞后的瓶颈。大量的进口车涌入实际上已经在向中国汽车产业提出了责问,中国汽车业怎么办?
当国务院提出要引进轿车装配线时,饶斌首先想到的不是他曾经工作过的一汽、二汽,而是上海。今天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战略眼光。正如德国大众哈恩在评价饶斌时所说,这是一位能站在历史高度上看问题的战略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