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造车第一人
2002年作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元年。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325.1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6.65%。在这一年吉利汽车的销量实现了翻番,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120%,远远超过近40%的行业增长速度。截至2002年,吉利全年销售汽车近5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4.5%。
吉利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大胆的决策机制和创新机制。如果没有像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和他领导下的吉利人那样的一大批中国汽车人,执着于生产经济型轿车的那种蛮劲,那么对于中国普通家庭来说,汽车消费也许会推迟十多年。
初遇红灯:放弃冰箱生产
吉利集团创业于1986年,从生产冰箱部件开始,经过16年的艰辛努力,现已发展成涉足汽车、高等教育、摩托车、装饰材料和旅游等领域的国家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可以说,吉利16年的创业历程就是一部完整的创新的历程,整个过程中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
1984年,年仅21岁的李书福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厂,替一些大冰箱厂加工小配件。当时冰箱市场的供不应求带动了制冷元件产业的发展。这个小厂从小配件一直做到一些核心部件,李书福看准了这一商机,请上海专家攻克了冰箱蒸发器的技术难关,逐渐成为浙江省首屈一指的制冷元件供应商,连上海、山东几家冰箱大厂都请他做配件。1986年,李书福逐渐向下游产业渗透,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制造成品冰箱。当时由于刚经过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冰箱市场正呈饥渴状态。北极花冰箱在很多市场纷纷脱销,品牌逐渐得以建立,李书福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
然而,1989年,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民营的“北极花”不在国家定点生产之列。第一次撞上“红灯”的李书福老老实实地刹了车,关掉了冰箱厂,伤心之余一头扎进深圳大学的书堆里。这是一个影响李书福一生的抉择,当时一部分同样没有拿到定点生产指标的企业坚持下来并笑到了最后,现在的科龙、美的等均属此列。李书福每每谈及此事,总是痛心不已。他意识到:国家的产业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有些“红灯”只是暂时的,只要是顺应潮流的事业,认准了再困难也要坚持到底,“红灯”虽然不能硬闯,但缓行等待时机或绕道而行也是可以的。
有了这次惨痛的经历,李书福在以后的创业中,无论是造摩托车还是造汽车,尽管一开始别人都觉得他不自量力异想天开,但是他再也不轻易放弃,不依不饶地往前冲,并最终都赢得了成功,而且还赢得相当漂亮。
突发奇想: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诞生
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这就是李书福。
1993年李书福去某大型国有摩托车企业参观考察,看见摩托车产销两旺的势头,就向该企业老总提出为他们做车轮钢圈配件。对方一听,笑道:“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配件岂是你们民营厂能完成的,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去!”不信邪的李书福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公司,大胆提出要自己制造摩托车整车。周围一片反对声,连他的亲兄弟都笑他自不量力:“车祸死了人,有你好看的。搞不好千年砍柴一夜烧。”李书福决心已下,但这次他再次遭遇“红灯”??没有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到处求情均以碰壁告终。“北极花”的教训犹在眼前,吃一堑长一智,他“绕道”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借船出海”。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吉利就开发出中国同行一直没有解决的摩托车覆盖件模具,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强强联合,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又开发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很快便替代了日本和台湾的同类摩托车,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销量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也因此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李书福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创业路子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市场上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