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经时报》年度回顾之汽车营销走向以人为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09:03  财经时报

  财经时报讯 回顾2006年,许多看似简单的营销招数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他们。

  2006年挂在很多车商嘴边的大众口号是,“以客户为导向”、“客户满意度”,然而,消费者往往对此难以领情。因为一旦这些承诺触动到车商的利益,他们就会坚定地对消费者说“不”。

  这一点,在汽车召回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不少车型存在着共性的隐患,某些厂商却只考虑成本因素,宁可面对消费者的指责,也不愿意召回。

  营销理念上的误区,使许多消费者得出结论:车商大都以利己为目的,对于利润的关心程度高于一切。

  不过,现在这种营销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汽车厂商开始学会关爱用户。

  华晨汽车无疑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中国尚无汽车“三包”规定的情况下,这家企业为一位中华车的消费者办理了全款退车。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虽然牺牲了眼前利益,却换来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在此之前,国内的消费者买车一旦遭遇质量原因,不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态度都大同小异:“修可以,退车绝无可能。”

  除非对簿公堂,还没有哪个消费者能指望汽车企业主动退车。

  南北两个大众也在悄悄发生转变。无论是被称为“提速行动”的一汽-大众营销变革,还是上海大众在经销商中采取的末位淘汰制度,其出发点都是讨消费者的欢心。这两个因保守而出名的企业,已经开始主动采取措施去替用户着想。

  一汽-大众营销总经理苏伟铭的观点是,价格不应成为汽车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壁垒,消费者应该对自己选购的产品及价格更加明晰。他到任没多久,其旗下的所有车型都重新进行了价格调整。

  上海通用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上也采取了更为宽松的作法,不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价格标准,强制经销商遵守,而是让经销商自己协调,制定出共同遵守的价格。

  这看上去是一个多赢的作法:经销商不再需要为市场而降价,保证了企业和经销商的共同利润。此外,由于价格相对稳定,消费者也不需要再去比较或是等待观望。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传统利己的汽车营销理念正在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逐步深入人心。毕竟,营销应当是一个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乃至政府和社会都能获益的过程。

  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成熟的车商不再在营销上玩花样,而是采取了更实际的作法。如针对凯美瑞的营销,广州丰田并没有采取什么花招,却老老实实制定出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靠优良的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

  除了价格,消费者最关注的是安全因素,这也成为今年许多汽车企业营销的重点。“双碰”(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结果出现在车商的宣传材料中;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第一批碰撞测试结果一公布,取得高分的东风标致307就打出了安全牌;为了取得宣传效果,一汽在奔腾轿车上大胆采用了真人进行翻滚试验。

  值得注意的是,继续走利己营销模式的汽车企业仍有不少,但有的开始遭遇麻烦。最近发生的经销商炒长安福特的事件,成为点燃厂商和经销商关系火药库的导火索。而其结果,必然会使厂商的品牌形象和利益受到影响。(本报记者 楼聃)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