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报副总编吴迎秋:百强县市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17:53  新浪汽车

图为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吴迎秋先生

  李元胜:非常感谢徐主任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三年来,全国百强县市汽车巡展活动期间,组委会安排专门的力量进行了市场调查、现场问卷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今年的数据更有参考价值。下面有请全国百强县市汽车巡展组委会副主任、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吴迎秋先生,发布《2006年全国百强县市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吴迎秋:我代表百强县市汽车组委会团队来讲的,我们对县市区这几年做了大量的调查,特别是今年非常有针对性的做了一些调查,所以把成果与大家分享。另外,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各个企业,围绕着民营汽车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二三级市场调查情况,我们的观点叫百强县市汽车消费更加理性,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三波的消费高峰,这三次高峰主要是城市汽车消费需求形成,第一波高峰是以先富起来的人群为主,他们大多数是老板,同时政府集团购买拉动第一波汽车消费。第二波,是以汽车高层消费为主,也就是说所谓的经理白领消费阶层,在这个阶段,政府购买量占市场销量比例开始下降,但仍然是市场第一大消费群,私人购买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个阶段持续时间比第一波要长。第三波,调查组认为,是以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越来越多为特点,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能量越来越大,形成了以2002、2003年的井喷行情,从这次井喷的调查来看,也主要是以大城市汽车消费需求为主。通过这样的分析判断,调查组认为下一波汽车消费需求高峰应该是在二三级市场,特别是百强县市以及百强县市所依托的二级城市,这一波需求的高峰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具体分析认为,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刚才徐长明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调查组也专门就百强县市经济实力从经济的层次做了一些调研。从2005年看,百强县市分布在全国16个省份,其中浙江30个,山东22个,江苏17个,广东8个,河北7个,福建4个,这六个省共有88个县市成为百强县市。百强县市中的十强县市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就是我们巡展的重点城市,他们是江苏的昆山、广东的顺德、江苏的张家港、江苏的江阴,广东南海区,江苏的常熟、浙江的萧山、江苏的芜菁、江苏的泰昌、芜江。

  2005百强县的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面积3.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全部县域的1/4强,创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四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2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到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占到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全国2/3。

  2005年,百强县市的人均GDP是3.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4%,人均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1719元,比上年增长了3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545个,比上年增长19.4%,产值比上年增长了33.5%。百强县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495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9%,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840元,比上一年增长14.7%,储蓄18300多元,比上一年增长11.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9.5%,特别是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13.9量,比上年增长23.6%。从我们巡展的30个百强县市GDP来看,占到全国6%,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7.88%,经济增长率高,平均增长率高,平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平均GDP总值增长高,这是百强县市的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总的概况和描述。

  第二,在百强县市当中,我们调查得出,在百强县市汽车消费更加理性,百强县市男性消费者更加关注汽车,关注我们的百强巡展,他们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达到了69%,这说明百强县市汽车消费仍然有男性消费为主体,这个比例与北京井喷前的比例比较接近。在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当中,14到40岁的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最大,其中18到35岁的消费者占到了70%,说明百强县市汽车消费者集中度比较高。消费者所处企业性质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占总数的26.43%,这与百强县市经济发展类型比较吻合,但其他行业的选择高达19.4%,说明行业分布范围很广泛,各行各业对汽车都有较高的需求。这说明百强县市经济发展并不单一,是一业为主,多投并进的格局。百强县市消费者职业中其他选项占到第一位,这一点与大城市职业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在其他选择当中从事外贸的超过50%,另外发达的制造业和市场的销售促成了巨大的需求。

  百强县市消费者中普通员工对汽车消费的需求占有最大的比例,达到了34.85%,中级管理人员达到了21.8%,说明百强县市汽车消费仍然处在第二波高峰中,第三波消费高峰正在来临,两者的重合度非常高,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将近50%的消费者的学历,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占20%,高中以下达到29%,与大城市消费相比,消费者的平均学历水平相差较大,个人月收入水平方面1000到4000元集中度最高,达到77.05%,与北京等大城市相当不大,家庭年收入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3到5万元,达到29.93%,3到10万元的集中度达到67.94%,这说明了大规模家庭汽车消费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还发现,在消费者汽车信息获取途径上,网络、电视、车展、报纸、杂志的传统影响力远远高于其他手段。所以我们的百强县市巡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广泛的汽车信息,让百强县市消费者能够全面了解新车型,免去了他们前往地级城市的奔波,高达42.38%的消费者参观巡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新车型,同时也有接近40%的消费者是抱着对比了解车型,进一步达到是否购买的目的。从我们的调查当中还发现,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上下班的工具,达到了34.64%,这说明百强县市汽车消费观点已经转变,在早期大城市汽车观念当中,汽车作为身份的象征占据了第一位。近几年,这些观念在大城市当中已经逐渐地改变,这以百强县市目前的消费观念比较接近。从购买资金来看,百强县市购买资金主要是家庭或个人的积蓄,占到75.9%,这个比例高于大城市。百强县市消费者超过三分之二选择的是全款购车,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消费贷款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百强县市与大城市汽车消费观念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对车辆的理解上,多年来,大城市汽车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选择排在第一位,而百强县市消费者只排在第三位,占到37.43%。高达43.81%的消费者对性能的考虑放在第一位,重视性能是理性消费的一种表现,这一点在百强县市的调查当中非常明显。40.46%的消费者对品牌非常重视。百强县市对汽车的需求非常巨大,我们也看到了有75.4%的消费者打算第二年内,也就是说从今年调查来看,明年有74.6%的消费者打算购买汽车,其中29.13%的消费者准备在半年或者一年内来购买,说明大规模家庭汽车消费高峰即将来临,今后几年仍然是一个市场增长的关键时期。

  从车型来看,百强县市的汽车消费当中,轿车占有绝对的地位,达到了67.8%,说明百强县市汽车消费比较单一,汽车消费的多样性不高。在汽车的两厢、三厢选择比较来看,选择两厢的是44%,选择三厢的是比例为48%,说明对油价上涨的考虑因素在消费者当中越来越多,传统的轿车观念仍然有较大的市场。

  还有一点特别要强调的是,国产自主品牌在百强县市消费者中间的认知度高达41.87%,说明国产自主品牌的宣传很好的效果,大多数消费者表示对自主品牌比较了解或一般了解,自主品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开局非常好,但是未来还要继续在品牌的产品介绍上下功夫。百强县市大规模汽车消费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从对消费者的驾照调查来看,有47%的消费者已经拥有了C类驾照,他们关注我们的百强巡展目的是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汽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2%的消费者没有购买汽车,28%的已经购买了汽车,而且他们相当一部分准备希望购买第二辆或者更换车型,这说明百强县市汽车消费潜力巨大。百强县市汽车不仅关注汽车,同时也关注汽车用品,年消费金额大部分在1万元以下,他们对车载应用、内饰用品更加关注,这说明他们对汽车内饰同质化不太满意,有着较强的个性化需求,消费金额不是太高,说明汽车改装的汽车文化并不盛行,超过50%的消费者在4S店购买汽车用品,这说明汽车服务对消费者吸引力越来越大。高达74%的百强县市消费者不考虑购买二手车,这也是出乎我们很多人的意料,因为这几年二手车市场发展的非常快,但是在百强县市当中,将近一半的人不考虑购买二手车,这和我们现在很多判断不相符合,需要我们下一步好好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第三,我们从前两个调查当中得出了的结论,希望厂家、商家在未来更加重视二三级市场,抢占先机,抢占市场。从现在阶段来看,汽车企业的宣传诉求重点还是放在性能上,这是目前百强县市汽车消费者最关注、最看中的地方。性能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才是各个企业最高目标。在今后的宣传当中,企业要逐步过渡到提升品牌形象上,进一步形成品牌联想、品牌向性能优这个方向去着重培育,如此发展将会保持企业品牌宣传的一致性。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北方者的交流当中了解到,国产自主品牌在百强县市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在今后开拓二三级市场中需要把这种认知转化为认同,这样才能转化成市场销量,才能真正被市场所接受,加大二三级市场4S店的建设力度,是提升认同的一种有效措施。

  重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是各个企业需要大力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汽车企业开拓二三级市场,不应该打价格战,因为价格并不是他们最看中的因素,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价格的选择不是他们排在首要的选择,为了保持车辆的优越性能,维修保养至关重要,汽车企业可以考虑把打价格战费用用在提高服务上,服务的提高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全面的,也是长久的,能够树立品牌的正面形象。

  二三级市场汽车消费需求巨大,持续时间将更长,近几年,比如我们从无锡这个城市GDP增长来看,它的GD无P增长保持平稳,2005年增长率为15.1%,以年均增长13%来计算,无锡要达到2005年北京的水平,还要八年的时间。百强县市宜兴2005年GDP为633亿元,增长率为18.5%,以年均增长13%计算,宜兴达到2005年北京的一半还需要18年的时间。所以,开拓二三级汽车市场需要企业、需要媒体、经销商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搭建展示平台。

  这是我们整个调查组的一个报告概论,总的有80页内容,量非常大,有些具体的数据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第二,我们同时也在考虑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这样的调研,我们也要为我们的行业、为我们的企业,为我们的各个经销商提供一些有益的数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明年的增长,汽车市场的增长,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发现在不少的企业当中,特别是在一些大的汽车企业集团当中流行着一个观点,认为明年的汽车市场处于一个调整时期。针对这个观点,我们也想借今天讲的二三级市场对明年的判断和分析来说,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提出明年调整年,他们的依据认为明年我们经济的主调还处于宏观调控。但是我们的观点认为,明年宏观调控不是调控发展,我们的解读是,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线就是四个字,“又好又快”,是讲究质量基础上高速增长、快速增长或者比较快速增长。所以,这种调控对于整个汽车经济的发展来说,对于我们汽车消费的基础来说,不是影响。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从汽车市场需求来看,我们刚才讲到二三级市场的需求,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和可能。另外,我们也要看到这几年我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大,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数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潜力和空间,我们百强县市巡展三届了,我们调查一直在跟踪,我们发现这个基数在逐渐放大。我们认为百强县市目前应该说它的汽车需求的增长在20%到30%之间,明年依然会如此。

  刚才在台下交流有百强县市的领导,他们这两年汽车增长比例也都是在20%到30%的基础上,这个大面积的基础面,已经决定了我们市场需求是非常现实的存在。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宏观调控,从我们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宏观调控是为了和谐发展,是为了高质量的均衡的科学发展,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我们是更多地向二级市场、三级市场这样的地区,要促进这样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要促进那些内地经济并不发达,或者依然说处在发展压力下的地区,这恰恰是我们这几年市场增量最大的地方。刚才徐长明已经讲了,20%、30%的增长是在二、三、四级市场,所以 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认为这些市场如果把它分分类,应该叫新兴市场,像在北京、沿海地区我们认为是传统市场,新兴市场有它的基本特点,通过二三级市场分析也显现了这样的特点,新兴市场的特点,它的需求主要是在低端车,是以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品牌并不重要,这个基数是最大的。从我们今年汽车销量来看,我们大量的汽车销量是体现在这个层面上。

  第二,从传统市场来看,传统市场可能更多地讲究品质,讲究品牌,讲究技术。我们认为未来的增长既然说是在二三级市场,我们认为这个也叫新兴市场的繁荣,从国际市场来看,我们也发现2006年国际市场,传统市场,像美国、日本、欧洲这样的传统市场,基本没有增长。美国、日本今年不增长、负增长已经成定局了,欧洲今年就算不错,不会超过2%,但是这并不说明全球市场今年没有增长。全球市场从今年来看,中国就不用说了,俄罗斯、印度、中东,包括南美、拉丁美洲增长都非常快,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汽车消费构成也是从低端,以价格为特征的一种消费。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明年市场增长潜力有很大的空间。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谐发展,这已经为我们这种新兴市场和二三级市场特别是内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市场,为汽车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要讲明年的市场有不确定的因素,假如说燃油、环保这些政策的加严,恰恰在这些二三级市场或者新兴市场当中,这些地区是以小排量车、或者以1.6L以下的排量车为主,所以对燃油的压力并不是最高的。如果从环保来说,现在北京环保是加严的,但是对于这些新兴市场来说,它的环保加严力度并不大,很多大城市二手车的淘汰都去了哪儿?都是去了这些二三级市场,去了这些新兴市场,所以环保、节能、能源的压力,对于未来汽车市场的压力并不大。从此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明年的汽车市场增长潜力,我们是看好的、看多的,我认为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甚至有的时候我们现在认为的这种挑战可能还就是汽车市场的机遇。

  谢谢大家!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