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全碰撞 是否真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1:45  重庆晨报

  关注“双碰”法规:“中国式碰撞的冷思考”大型新闻策划

  引言:有位汽车评论人曾说:“汽车界一些人喜欢走极端。”一个标准的实施,竟然能让汽车界碰撞成风,不能不让人感觉有些吃惊。

  对消费者来说,一个接一个的碰撞让人眼花缭乱。借助这个“双碰”标准,成群结队的汽车企业走向碰撞实验室,并向外界宣布自己的安全性。

  碰撞的车就是安全的车?没有碰撞的就不安全了?通过碰撞后,汽车的安全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安全对于汽车而言,其全部的意义在于什么?

  近日,网络上关于一些厂家碰撞的新闻铺天盖地。似乎,一个企业不去碰一碰,向外界发布一些碰撞新闻,就俨然成为了不安全的车。而一旦过了碰撞,就俨然成为了安全车的代名词。有关专家对这种“假像”表示了质疑。

  只是相对安全

  重庆汽车研究院马鸣图博士表示,碰撞实验通过的汽车安全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安全”。即如果说是在60公里的时速做的实验,就证明只能在这个条件下是安全的,超出这个标准就不一样了。而且实验室只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而事实上,在实际路况中发生的碰撞是个非常复杂的情景。

  而且,国外还有一个移植性认定,生产一段之后,厂家要抽出来再试一试。但据悉目前中国还不具备该项抽检功能。

  因此,很多厂家表示自己的车通过了碰撞实验,就标榜自己的车是绝对安全的,这是一种夸大宣传。

  当心应试教育

  记者从一些途径了解到,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产品认证制度”,“双碰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进行强制性检测的车只是样车,这就意味着该车型在进行强制性检测时,还未实现批量生产。

  因此很可能存在检测样车跟市场销售的实际车型不符的隐患,即使因为产品安全不过关而出了事故,消费者也只能在厂家出具的各项合格数据背后自认倒霉。

  此外,“认证的时候做,以后就不做了”。这是部分专家对目前“中国式碰撞”的又一大担忧。专家表示,有的企业,不排除认证的时候做一下,以后再也不做了,这样的汽车你能说是安全的吗?国外的企业会经常去做一些碰撞,而国内的企业猴年马月才去做一次。

  因此,“符合标准了也不能放心。”有业界表示,为了过碰撞实验的“及格线”, NCAP出来了,我就搞一个应试教育,就对着你要撞的部位做得强强的。国内不堪一击的车到了NCAP四颗星、五颗星,不光能过关,还拿着非常像样的成绩。那个叫应试教育。

  而我们说德系车或者美系车就是素质教育,来得长久。

  主动安全更重要

  汽车专家贾新光称,安全是个宽泛的概念,一般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现在讲的都是被动安全,即更多是指车身结构。但方向盘、刹车、倒车雷达等都是主动安全,还有矫正驾驶员不正确的驾驶习惯等等。主动安全占绝对重要性的。

  安全是无止境的,始终是一个相对的。长安汽车一位内部人士说,以后安全的最高标准是,想撞都撞不上去。

  据了解,汽车安全对于各个不同企业而言,不是都经过了碰撞是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规定60分及格的学校里,有的考了61分,有的考了99分。差别是非常大的。对于这个被看作“看不见摸不着”的汽车卖点。汽车安全,更多的凭“企业良心”。本报记者 叶川

  新闻链接:

  碰撞标准和碰撞机构

  美国:NHTSA。早在1960年就开始讨论汽车被动安全性能要求,1984年正式颁布FMVSS208,规定1987年以后生产的车型在前排必须安装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成了FMVSS208指定的被动约束系统。1998年的修订案要求在2002到2005年之间必须安装一种智能化的安全气囊,以保护离位乘员和儿童的安全。

  欧盟:NCAP。1995年同时颁布正面碰撞试验法规ECER94和侧面碰撞法规ECER95。1998年对正面碰撞法规ECER94进行修订。1996年开始,前排安全气囊已成为轿车标准配置。

  日本 JNCAP。已颁布实施正面碰撞的安全基准TRAIS11-4-30,并于1997年进行了强化修正,由开始适用的长头轿车扩大到平头型及多用途轿车和小型、微型货车上。日本在侧碰撞方面的相关法规于1998年正式纳入日本保安基准,其内容等同欧洲ECER95。

  中国的汽车碰撞试验机构

  在中国,指定的汽车检测机构全国共有16家,清华大学、天津汽研中心、一汽汽研所等国家级的汽车碰撞科研机构已经相继成立,在地方上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汽车科研机构。

  但由于缺乏法律上、标准上的支持,这些机构在检测方面都只是给汽车测定一个及格的成绩,不存在类似于ncap的星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的汽车安全性能大打折扣。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