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市竞争日趋激烈,众多自主品牌汽车厂家纷纷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加大出口力度。去年以来,汽车出口数量增长迅猛,但是轿车和越野车的出口平均单价则大幅下降。商务部有关人士认为,轿车和越野车出口单价下降,说明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已经蔓延到国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出口的轿车和越野车,主要是国内自主品牌产品,洋品牌不多。由于跨国汽车公司到中国投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市场销售,海外市场已经布好局,不会自相残杀。
由于产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长足进步,同时具有成本优势,2005年以来国产汽车,特别是轿车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据海关统计,去年全年轿车出口了31124辆,同比增长233.5%,占汽车出口的五分之一,成为仅次于载重车的第二大类出口车型。预计今年全年轿车出口数量将达到7万辆。
令人担忧的是,在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单价则在大幅下降。2005年出口轿车平均单价8694美元,比上年下降了3.36%。今年1至4月出口轿车的平均单价仅为7039美元,比2005年又下降了23.5%。
许多轿车厂家都声称自己是出口第一,但是去年的出口第一并不是自主品牌,而是本田汽车在广州合资成立的出口汽车公司——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出口的车型是本田Jazz轿车,全部出口欧洲。去年Jazz的出口数量是9700辆,出口单价1.3万美元。估计今年本田Jazz轿车出口还可能名列前茅。扣掉数量大单价高的本田Jazz,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平均单价还要低得多。
有的汽车国内卖不动,厂家把希望寄托在国外市场,在国内市场上见不到几辆,却大批出口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据说目前有32家汽车厂家要在2008年以前实现对欧洲的出口。一家著名的自主品牌典型企业也声称要年出口美国25万辆轿车。全球汽车贸易每年数千万辆,中国去年只出口了16万,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国际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确实十分诱惑。
但是,对中国汽车出口实力,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扩大规模、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约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一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二是汽车企业规模较小,行业“散、乱、差”现象并未根本解决,三是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仅仅靠低价策略并不能持久。
国内不行就到国外发展,这是一个误区。在国内市场都打不赢,凭什么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呢?
国外汽车市场远比国内复杂得多。目前中国轿车出口的主要市场是中东和西亚北非,那里的气候条件比国内严峻得多。海湾国家夏天的温度超过摄氏50度。汽车的密封件、轮胎、空调都要重新进行改造。发展中国家对于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比中国还低。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就不一样了。美国的汽车标准有400多个,中国只有170多个。通用汽车一辆车翻车车顶凹陷,美国消费者告它设计有问题,被罚了3亿多美元。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一家中国汽车厂家身上,企业非破产不可。
汽车是耐用消费品,卖出去还有长达十几年的售后服务问题。在没有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技术准备、产品准备、营销准备、特别是售后服务网络的情况下,到处撒胡椒面,盲目扩大出口,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不管什么品牌,国外都认为你是中国品牌,一旦一家牌子砸了,将损害中国汽车品牌的声誉,搞不好会丢掉整个市场。
韩国汽车初次进军美国,就由于准备不足,全军覆没,不得不退了出来。经过几年卧薪尝胆,二次进军,才取得成功。韩国汽车企业的教训,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借鉴。
国产自主品牌轿车和越野车,技术含量、品牌知名度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竞争力并不强。之所以还能够出口一些,主要是价格低廉,而出口市场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今后3至5年,中国汽车包括轿车的主要出口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市场可以先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出口,要大规模出口,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中国企业有个毛病,喜欢窝里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前些年中国摩托车出口就是由于自相残杀,结果丢掉了国外市场,大家一起玩儿完。在汽车出口上千万不要重蹈摩托车出口的覆辙。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还是稳扎稳打,悠着点好!(原载<汽车杂志>2006年第7期 作者:张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