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碰要执行 汽车更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1:04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现状:沉疴已久,“双碰”出台刻不容缓

  在“双碰”标准出台以前,我国的汽车安全碰撞标准,只有正面安全碰撞这一项。然而,有数据表明,在交通事故中,发生车辆侧面碰撞所占的比例约为20%到30%,而且,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对汽车乘员的致死率明显高于正面碰撞。同样,由于燃油系统的质量不合格而在后撞事故中产生的伤亡也不在少数。

  相对于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汽车相关管理法案的出台明显滞后,2001年起实施的《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划》直到2003年才上升为国家标准。而消费者也对于安全这一因素相对的漠视,一项关于消费者购车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2004年,用户购车的顺序是价格、品牌、省油、功能、售后,而安全占到最后一位。我国的汽车产业就在这一巨大的隐患中发展了10余年。

  然而,随着国内汽车厂家越来越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他们发现,自己的产品最为诟病的,就是安全系数差。去年,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对江铃陆风进行了碰撞试验,称“陆风的测试结果是在该俱乐部过去20年的撞击测试历史中最糟糕的成绩。

  影响:以短期痛楚换长期的发展

  2004年,《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正式实施,引发了平头微面的退市潮,对我国微型车市场造成了巨大的震动。而此次“双碰”标准的实施,带给市场的震荡,预计更为明显。

  在“双碰”标准发布实施后,一些汽车厂家都赶往天津汽车技术中心进行摸底碰撞。据统计,就当前在天津汽车技术中心进行摸底碰撞试验的车型中,不能达到“双碰”标准的车型占到20%左右。

  据了解,在售车的侧碰及后碰标准将于标准发布之日起36个月后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车型,可有3年的过渡期来达标。业内传言,奥拓夏利等车型肯定无法满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有可能将退出市场,长安铃木方面表示,长安铃木目前所有在销的车型都会满足国家的相应法规要求,也包括奥拓,但是却并没有对于奥拓是否退市给出一个明确说法。同样的,其他自主品牌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欲言又止。

  相对于备受质疑的民族品牌,一些合资品牌则显得底气十足,根据天津汽车技术中心的摸底碰撞成绩显示,大部分的合格车型都是合资车型,因为合资车型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成熟车型,引入之前都已经满足国外的碰撞体系要求,他们也纷纷表示通过国内的碰撞标准还是不成问题。

  记者观点:疑惑并赞同着

  对于“双碰”的出台,各方面反应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持赞同态度的声音占了主流。

  长城汽车今年3月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依照欧盟的标准先后完成EuroNCAP标准正面及侧面碰撞,达到了Eu-roNCAP四星级别。因此,他们是“双碰”标准的拥护者。而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也私下认为:“这种检测试验是给企业增加了负担,给某些机构增加了收入,没有实际的意义”。

  在业内专家看来,“双碰”标准的实施,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是有利无害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实验室主任刘玉光表示,双碰标准的出台,是我国汽车产业形成完整的碰撞保护体系的重要一步,是完成国内标准同国际接轨,实现顺利出口的有力保障。而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副总工程师李三红则认为:增加侧面和后面碰撞以后,可以防范更多可能发生的意外。但是,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张金换教授则担心,民族汽车企业即将面临不通过侧碰及后碰检测就不能上马新车的窘境将会制约自主品牌的发展。

  从消费者来说,标准的出台也是有喜有忧。车主王小姐表示,新的标准出台之后,自己今后买车将更加放心了。

  名词解释:“双碰”所指的强制侧面碰撞和后面碰撞试验,就是让一块硬而重的障碍物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侧面或者后面撞击静止的汽车,碰撞后,要求车辆的车门能够打开、燃油不泄漏、车内的试验用假人不能出现太大伤害。

  新闻回放

  7月1日,《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即“双碰标准”)等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执行。新标准明确规定,所有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和最大设计总质量≤3.5吨的4轮(以上)载货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侧碰强制性规定。而在后碰撞标准中则规定,所有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后碰撞的强制性规定。7月份开始,国内汽车厂家新上车型必须达到强制性标准,否则将不能列入国家发改委汽车产品公告。

  天府早报 记者何鹏楠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