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商用车出口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在中国汽车走出去的通道上,一边是企业以价格战形式“攻城掠地”,另一边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境外政策壁垒。
据介绍,吉利马来西亚整车出口项目、奇瑞美国出口项目,都因当地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而不得不被迫搁浅。
业界人士分析,中国汽车独有的价格优势,是一些国家害怕中国汽车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出,低廉的汽车价格正成为出口的双刃剑。
日益森严的贸易壁垒
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表现出的态度,是中国汽车业出口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吉利、奇瑞再到长城,几乎每一个出口项目都在境外遭遇到政治方面的责难。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朱杰对此深有体会:“走出去,有利也有弊。”
据分析,中国汽车出口,本来是正常的企业市场行为。但在部分心存疑虑的境外人士看来,每一家中国汽车企业背后,都站着中国政府。那些直接的竞争对手,更是将中国企业视为眼中钉。
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实行的价格“血拼”,在令中国汽车业整体元气大伤的同时,还面临着可能被反倾销的危险。
据悉,欧美正在运用技术、环保、安全等标准法规壁垒,来限制物美价廉的中国汽车进入。欧盟一些国家就曾利用江铃的陆风车碰撞事件,大做文章。在中国汽车越来越多走向海外的今天,类似的贸易壁垒将愈加森严。
“在‘外患’不可避免的情势下,中国汽车业首先应解决‘内忧’,争取从海外市场价格战的泥潭中脱身出来,约束企业一致对外。”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钰晶大声呼吁。
价格仍是主要竞争手段
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形成了中国汽车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但是,除此之外,中国汽车还有什么?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主要以载重车、客车等商用车为主,轿车的比例不到20%。出口的轿车以中低档为主,平均单价为8336美元。
据分析,国内出口的汽车类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其利润主要通过低廉的制造成本来实现,而非产品的品牌附价值。这些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取决于价格因素。
专家认为,若从正面来分析,中国汽车产品的性价比较高,物美价廉;而若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这类产品仍处于市场的最低端,仍是以价格战作为最原始的手段来“打天下”。
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处长李万里的看法是,中国汽车业仍旧行驶在纺织、玩具等行业出口走过的道路上,前景并非一片光明。
他认为,一方面过低的价格、技术含量,易使中国汽车出口步家电、家具等行业的后尘,难逃诸多贸易壁垒的制约;另一方面,同质化的竞争,令中国汽车企业有可能陷入“兄弟阋于墙”的价格内乱当中。
某汽车出口企业人士一针见血地说:“我们出口的产品,很多都是放在很阴暗的地方叫卖,而国外的产品都是放在如日光灯一样的场合炫耀。”
一些贸易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决不低价出口。”上海汽车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振民对《财经时报》记者表示,“企业是我们的命,我们要靠它吃饭,所以会把出口的价格想得清楚又清楚。”
不应忽视国内市场
一位专家的观点是,一些企业对政府鼓励出口产生了歪曲认识,只知一窝蜂地涌出去,而忘了应培育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市场很大,否则跨国公司也不会蜂拥而入。如果将国内市场做好,一样可以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他建议,企业应树立长远眼光,不要把“走出去”变成一个政策口号,而应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认真了解国际市场,在有了十分的把握之后再出口,这会比盲目出口更有效果。
一位分析师指出,中国汽车业对“走出去”要持谨慎的态度。其实,中国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金”。而如果盲目走到外面去,面对不熟悉的经济环境,比在本地市场的风险更大。
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前,我国的汽车贸易额目前还只占1%左右,这对中国企业的诱惑力十分巨大。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认为,中国的汽车产品,是我国所有贸易产品里最具潜力的出口商品。
链接
中国今年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6月15日表示,2006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形势严峻。截止到5月底,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2起,涉案金额达4.8亿美元。
这位发言人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形势。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6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其中进口3005.3亿美元,增长22.0%,高于去年同期8.3个百分点;出口3473.2亿美元,增长25.7%,低于去年同期7.5个百分点。(文:熊宇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