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滨宽:选择创新不后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5:30  经济日报

  4月22日中午,浙江宁波吉利职工食堂,记者见到了我国第一台自动变速器的主要研制人、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滨宽。因为试车,大家开吃了一会儿,他才来。

  这是一位粗犷的北方汉子。

  落座后,他双手捂住胃部,面露痛苦,要了一杯热奶,又将接过的奶杯递给服务员:“请再加热一点。”一旁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聪慧调侃:“要100度。徐总这胃给自动变速器闹‘娇气’了。”

  一顿午饭,徐滨宽除了那杯热奶,就喝了半碗米汤。看来为了自动变速器,徐滨宽的胃还真伤得不轻。

  采访是在会议室进行的,谈起自动变速器,徐滨宽和餐桌上的样子判若两人。他神采飞扬向记者讲述———

  说实话,我一直想研制自动变速器。当初自动变速器研究被纳入国债计划,我也是积极找国家有关部门游说的人之一。可是后来这个项目因为风险太大被停,当时真有点欲哭无泪、报国无门的感觉。

  2002年年初,吉利动员我过来研制自动变速器,我并没有立马动心。那会儿,我对吉利并不看好,嘴上劝他们别搞,风险太大,心里却在想:一个连车还没造好的企业,一个半路出家的老板,怎么可能开发自动变速器?后来,是他们连续10个月锲而不舍地找我,我确信吉利是真想干事,这才下决心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创新就选择了风险。有大前途的产品就会有大风险。刚开始,我就坦诚地告诉李书福:“此事三成赢,七成败”。李书福鼓励道:“风险是公司的,我全力支持你。”李书福看的是大前景。

  李书福确实没有食言。自动变速器研制的第一年,我们主要进行设计和原理研究,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变速器连影都没有,投入已达1800多万元。这时就有人议论了,但李书福仍然一如既往地把这个项目当作吉利的“一号工程”,研究经费从来都是保证的。有的时候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来看一看,问问有什么困难没有。

  自动变速器的样品是在一年多以后才出来的。第一次试车是2004年4月3日,这一天我永远记得。当时车着了,发动机也着了,可是车只是振动,死活不往前走。变速器成了不动器,真恨不得自己下车来推它一把。那个急啊!

  我已记不清楚我试过多少次车。不亲自试验,怎么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的胃就是试车给弄坏的。在近3年的时间里,110辆试验车,跑过20万公里的就有50辆之多,坏掉的变速器有300余个。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2005年5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这是国内目前惟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而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要说体会嘛,至少有三条:

  一是要创新就得每天面对失败,怕失败就别谈创新。整个研制过程,如果哪天没有失败的信息,就显得不正常。我甚至会担心他们是不是把工作停了下来。好多次,碰到的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有时甚至感到很绝望,这时候,风险就变成99%了。但是,只要还有1%的希望,我们就不放弃。

  二是研发人员要有多学科的知识。我大学是学钢铁的,搞了近20年的齿轮研究,后来又学了自动控制,这一切对我研究自动变速器帮助很大。比如,变速器需要一种条形密封圈配套,当时配套厂不知道该用什么材料来做,而这对于学钢铁的我来说是会者不难,很容易就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自动变速器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也都是我自己编写的。

  三是研发人员最好要有工程实践的经验。我上大学前在工厂当过车工,对每一步设计能否在生产中实现比较清楚,所以在设计时能主动规避风险。

  要我评价吉利的成长,就八个字:跌跌撞撞,跑得不慢。吉利的成功就在于它与常人不一样。常人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而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

  至于吉利的前景嘛,我认为,吉利还没有完全度过危险期,应该还会跌跌撞撞,但跑的速度仍然会不慢。我是吉利人,不能光说自己好。总之,我看好中国人造汽车。我相信,中国人一定会像卖打火机一样,把汽车卖到全世界。本报记者 陈建辉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