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门外车谭:中国柴油车何时能够撑起半边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0:12  新华网

  中国汽车业推广柴油轿车的一次最成功的活动,是一年前,“一箱油穿越塔克拉玛干千里无人区”挑战活动。

  横穿世界上最长的一段沙漠公路,往返1000余公里的连续长途驾驶,沿途荒漠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对车辆和赛手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选手们表现出了高超的驾驶技巧和优良的心理素质,把油耗控制在了最低水平。

  几乎一半车辆用启程前装满的一箱油挑战了1000公里的赛程。而跑到1500公里的6辆车全部是捷达SDI柴油车。来自贵阳的两位出租车司驾驶的一辆捷达SDI凭借一箱油行驶了1952公里,百公里油耗仅为2.82升!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挑战最远距离”大奖。柴油轿车表现出的独特燃油经济性令人刮目相看。

  其实,在内行人心目中,装有同等容量油料的柴油车比汽油车能跑更远的路,本没有悬念,只不过这次挑战赛中柴油车表现出的巨大优势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罢了。

  近日,车市的低迷和国内燃油价格的暴涨使厂家和消费者更加关注汽车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尤其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原油进口大国,如何更充分的发挥燃油效率、节约资源是中国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25年前柴油发动机的轿车在欧洲应运而生,经过不断的改进,同排量的柴油机与汽油机相比,可以节油20%到30%;排出的二氧化碳、氮氢化合物和其他有害气体下降45%。尽管许多中国人对柴油车还普遍存有偏见,柴油却早已被全球汽车业公认为比汽油更加环保和节能。

  今天的柴油机大都采用了直接喷射和涡轮增压等新技术,比如一汽大众宝来开迪上装配的TDI和SDI柴油发动机的每个气缸有一个泵喷嘴,喷油量由电子系统控制,使油量的喷射精确,雾化充分,经过增压,燃烧效率比普通汽油机高40%。现代柴油技术节能环保性能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彻底改变了原来那种令人厌恶的冒黑烟、功率低的旧形象。而且发动机寿命更长,动力更强劲。德国大众在世纪之交推出的“路波”轿车装有一台排量1.2升的涡轮增压柴油机,可以达到61马力,比耗油多一倍的汽油机功率还大。

  在城市工况,即在耗油较多的城市街道上行驶,柴油车的节能优势就更明显。以北京为例,北京大约有六万辆出租车,每天平均行驶250公里,像捷达一类的出租车在城市道路条件下,以装汽油机百公里油耗9.7升,装柴油机油耗5.6升计算,如果北京的出租车全部装柴油机,每年可以节省燃油2.2亿升。且不说,还有排放降低45%的环保效益。

  新型柴油轿车有这么多优点,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欧洲生产的轿车,顾客可以选装汽油机或者柴油机。目前,在一些通过立法鼓励柴油车的欧洲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及卢森堡,柴油车的销售量早已超过了汽油车。轿车柴油化的比例高达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1998年至2002年,柴油车在全欧洲的销售所占份额以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24.8%跃升至40.3%。在法国,新购柴油车的比例高达48%。

  过去在中国,提起柴油发动机作动力的汽车,许多人没什么好感,往往会想起公路上跑着的“墨斗鱼”——拖着浓烟的重型卡车。出于环保的考虑,国内一些城市甚至颁布法规,取缔所有柴油车在该地区的上路资格。其实这是一种良莠不分的“一刀切”。欧美发达国家没有对柴油车的歧视,只有一个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当前国际汽车业对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发展道路基本形成共识,近期:柴油、天然气、乙醇等“清洁能源”,中期为燃油与电动的混合动力,远期为资源丰富,污染为零的氢动力燃料电池。这其中,柴油发动机是最成熟,并且早已实现商业化的技术。因此柴油化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但是在中国目前柴油乘用车的市场销量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都比较低,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明令禁止柴油车上牌。在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这种状况不该继续下去了。

  在中国推广柴油车,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首先要改变各地市政官员以及老百姓对柴油车的偏见;此外,是中国的柴油提取技术还有待提高,如急需解决的含硫、含颗粒物较高和水分的存留等质量问题。谈起治理汽车尾气污染,人们往往认为是汽车制造厂的责任,其实燃油“清洁”与否,更是至关重要。没有清洁的燃油,再好的发动机也不会有清洁的排放。

  格外重视节能和环保的欧洲,柴油轿车能够撑起半边天,随着油品质量与先进柴油机技术逐步和国际同步,中国人接受柴油汽车应该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记者 李安定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