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导报》第九期--热血团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7:17  汽车导报
《汽车导报》第九期--热血团队(图)

《汽车导报》第九期封面

  我们的玩车理念--《汽车导报》11周年特别策划

  很多读者说,看《汽车导报》的感觉就像和编辑们沟通对话,特别亲密。我们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个特别有亲和力的团队吧!应届《汽车导报》的编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年轻而精力旺盛,但我们还有比年轻更有力的武器,就是我们的理念。

  《汽车导报》编辑部是一个理想挂帅的地方。如果不是怀着理想,我们就不会有如此过人的动力去应付各种艰辛的挑战,有时甚至能够苦中作乐。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份乐趣,我们是在玩。如果说我们的汽车理念是什么,那就是从车中取乐,取玩车之乐。

  这个专辑,我们首次向各位公开亮相我们的编辑团队,同时详尽阐述我们的“玩”车理念,与大家共乐。

  7月22日,星期五。气温30度,阴有大暴雨。

  珠海九州直升飞机场,跑道上没有飞机起降,但停机坪一字形停泊了6台斯巴鲁汽车——可以预见,今天这里有一个不寻常的活动。

  是的,今天《汽车导报》要在这里进行一个大制作——同场一次过测试整个斯巴鲁家族车型。身穿制服的家伙在8点就已经出现在场地上,他们是早上6点就从总部深圳集合开车到来的。而用作测试的6台斯巴鲁汽车,早在前一晚已经用拖车运到了珠海。

  工作车将测试要用到的20个软性桩桶、性能测试仪、摄影器材、梯子等全部卸下。试车的编辑先开一部车巡视了跑道的情况,然后回来用粉笔的地上画出了今天的测试路线。之后,开始摆放桩桶,用速度最快的WRX试圈,调整场地,准备开始……

  今天我们要完成对所有车辆的性能和操控数据测试。我们的摄影师也已经就位,他今天的追求是一组非常有动感的试车照片。和往常最不同的是,我们还请来了深圳知名摄影大师吴中平老师,亲手掌镜为我们拍摄整个团队的工作过程。因此,平日在“家”里作“遥控指挥”的美女编辑们也释数到场,以成就一张编辑部密谋已久的全家福。但是一如预期,负责测试的男同事们似乎对吴老师的哈苏镜头并不感冒,汽车和跑道吸引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

  做汽车杂志一定是无数车迷羡慕的工作,说实话,我们也是抱着这样的梦想而来到《汽车导报》的。尤其是像这样的一天,一流的汽车,一流的场地,完全等待你去体验和发掘,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难以言传的。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打从心底里忘掉一切,投入我们和汽车的幸福缠绵中。

  我们热爱的工作

  汽车类杂志的生命是试车,相信所有人都会认同。因为试车这个行为,涵盖了操作者的操作手法、专业知识、观点思想,个性风格……看一本汽车类杂志的好坏,看它们的试车报告,尤其是同一部车在不同杂志上、由不同的人来试、来写,从各家成品一看便知水平的高下。

  我们编辑部内部一直认为,一篇好的试车报告应该包含如下这些要素:驾驶技术、分析能力、准确评价及吸引人的文章和图片。这些要素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领域、追求的目标。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上面这些要素并不是促成一篇试车报告非要不可的要素。也就是说,你不一定要有很好的驾驶技术,也不一定要很懂得正确分析、评价,甚至不一定写得好、拍得好,却一样能够做出一些“试车报告”来。这就是当前中国媒体界“试车报告”的现状,是我们引以为戒、甚至有时候深恶痛绝的现状。

  我们向来都觉得,试车报告意味着一个媒体对一个汽车产品的评判,也是媒体对群众的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的引导。所以,我们最反感在网上看到那些三教九流、谬误百出的“试车报告”。当然,劣作的出现也有水平原因或者用心原因,如果水平有限,只能遗憾;如果用心不良,则会愤慨。说得这样咄咄逼人,正是因为我们自己是抱着最严肃、最认真的态度去做“试车报告”的,我们将这视为一个伟大的理想,所以容不得别人来玷污这个理想。

  试车手与车评人

  “试车手”是一个伴随着汽车媒体专业化而诞生的词。说起“试车手”,一般人都会觉得是指那些驾驶技术高超,开车经验丰富,能让一切车辆的性能优劣遁形的人。只要一介绍“我是专业试车手”,似乎就能让周围的人敬畏三分。

  事实情况是这样吗?不完全是。《汽车导报》是最早自己试车的国内杂志,在过去一些时候也曾推出过自己的“试车手”,但是后来,整个行业的所谓“试车手”越来越泛滥,我们见过不少自吹自擂但实际上技术不甚了了的“试车手”,但让我们更看不惯的是那些打着“试车手”旗号,肆意、无聊、不知所谓地玩弄汽车的人。有一种最坏的思想,以为“试车手”就等同赛车手,或者是开车特别勇猛的人,一般人这么想,倒没啥关系,但当试车手自己也是这么想时,他的职业习惯就会有问题了。

  当我们出外试车时,也常常有人问起“你们是试车手吗?”这类问题。而我们的回答通常是:我们早已不是什么“试车手”了。接着解释下去,便引申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想——试车手和车评人的区别。试车手仅仅是操作者,他必须很好地驾驶汽车,把车子的性能发挥出来,以达到可以被认识、权衡的程度。那么车评人呢?车评人的最根本技术在于“评”。而要“评车”,你当然先要试车,然后还要分析、思考、对比、权衡,最后再去“评”车的好坏。可以说,试车手只是“初级技工”,车评人则是“高级工程师”。

  另一个实际例子是,试车手强调驾驶,什么车也要驾驶,而着眼点也只在与驾驶有关的环节上。但是,不是世上所有的汽车都是用来驾驶的。有些车是用来坐的,有的是用来欣赏的,有的是用来收藏的……因此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驾驶,你会错过很多汽车领域精彩的方面。

  我们编辑部各位参与试车的同仁,当然个个都是喜欢开车的家伙。但若问我们最终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应该就是成为出色的“车评人”。成为试车手?只是必要的条件和阶段而已。

  批评与赞赏

  其实,将做车杂志的工作仅仅视为试车或玩车,的确是十分初级的层面。在我们心中,已经将自己的工作放在了推动“汽车出版文化”的高度上。出版物,也就是我们的《汽车导报》杂志,是我们思想和劳动成果的最终载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最好的姿态展现在杂志上,因为只有这条途经才能与所有的、任何一个读者无间断地维系在一起。

  作为杂志,读者想看和能看到的是什么?不是我们怎样将车子玩得天花龙凤,而是我们的思想、观点和评论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因此,我们早已不满足于说玩车的过程,而是要说出玩车的结论来,也就是评车。

  关于评车,国际车评界有两大观点派别。一种认为,作为专业的车评人,职责就是挑出每部车的毛病,让读者得知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产品缺点。这种车评人,写出来的是批判型的车评,每部车在他们眼里都有缺点,都要批评;另一种则认为,世上每部车都有其可取之处,车厂耗费巨资造一部车出来,一定是为了讨好某一类人,所以从这类人的角度来看,每部车都有大堆优点可以一说。用这种眼光去写的车评,就往往是大加褒扬,而且说得有理有据。

  上述两种评车的准则,无论是哪一种,当然都是不够全面的。而放眼国内的车评界(姑且也把它们列入“车评”),还有两种建基于上述观点的情况:乱批评和乱表扬。什么是乱批评和乱表扬,相信不用我们解释,我们想说的只是《汽车导报》的批评和表扬都一定有理有据,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要做到这样,我们要不断练就功夫、提升自己,就是这么责任沉重啦。

  我们怎样试车?

  经常有读者提出希望参与我们的试车,但我们一直都未答应过。不是我们不想,而是真不容易。首先,我们的试车方法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我们怎样试车?就是开。怎样开?和一般人那样,最正确的去开。废话?不是。

  只有正确的驾驶方法,才能够正确地找出一部车的优劣。这个“正确”包括正确的环境和正确的操作。有很多人以为我们试车要找专业的场地,我们在此公开一点:除非是要获得文章内容需要的性能数据,否则我们一般不去什么试车场。说白一点,是不想去。车是用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带来方便和乐趣的,试车场只是一个冷血的摧残汽车的地方。要考验汽车的耐用极限?这个工作我们宁可留给车厂的耐久试验人员去做,我们是要发掘所有汽车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在我们身边的表现。

  因此,《汽车导报》的试车路线,首选我们熟悉的市区道路。然后是真实的高速公路,和大家周末爱去的山路、乡郊路。在这些道路上,我们会用最尽情尽兴的方式驾驶,当中会遇到各种情况,也会需要我们使出比一般人更高超的技术去应付。是的,并不是在赛道上、试车场上才需要高超驾驶技术的,在公路上、真实环境里,高超的技术更能派上用场。但这确实是很难解释、很难量化的。

  在我们的编辑部里,有几个开车开得非常好的家伙。不是说他们开车怎么快,而是他们具备了高超的技术、安全的意识和专业、冷静、清醒的开车头脑。看他们日常驾车,是一等一的良好司机,绝不会依仗自己技术了得而胡作非为,危害其它道路使用者;如果有需要开快车,他们也会快得让你不知不觉,快得非常安全。不管环境是允许开快还是不许开快,他们在开车的时候都能充分感受车子的一举一动,下车时能够说出车子各方面、各细节的好坏。总之,我们的车评人不用依赖死板的环境来工作。

  不同的试车环境,引发了两种不同的新车测评标准:数据派与主观派。数据派认为汽车测试必须绝对客观、严谨,而且要将一部车的各方面完全量化,以便读者可以对比。主观派则会对每部车作出自己的评论,意见灵活多变,而往往给人主观的印象。在欧洲,德国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而英国人则以个性和观点见长。因此德国的测试报告永远以一个极度齐全的数据表来作总结,而英国车评则往往是靠妙语连珠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哪种测评标准才更可取呢?这就完全是一个作派问题。坦白而言,现在的《汽车导报》编辑部更喜欢主观派,也就是英国式的车评。因为数字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而语言和评论却可以彰显个性,这正符合我们的希望。试车的时候,我们其实也会留意数据,但只会拿数据作参考,不会将自己的话语权拱手让给一堆数字。试法拉利、保时捷,当然要比它们的加速、极速;但试劳斯莱斯,你也拿去试车场做加速、绕桩,然后用一堆数字来总结,那驾驶这些汽车的乐趣又何在呢?!

  我们的立场

  记得在2003年4月号全新改版《汽车导报》上,我们曾明确罗列了我们的立场。这一立场至今仍然未变,并且可以进一步深化解释。它们是:

  一,嘉许科技新、设计好、工程杰出的汽车。什么样的汽车才可以获得我们的称赞?这就是了。作为评车者,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汽车界的最新科技,以及各种科技在民用汽车上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而和一般车迷不同的是,我们还会在众多实际试车体验中,亲身去认证这些科技的效用。我们的经验是,科技的含量不仅反映了车子与时俱进的程度,而且对实际使用的好坏确实有着影响。例如我们就发现,一台发动机省油与否,和排量的关系还不如科技含量的关系大。同样,对于设计好、工程杰出,也是建立于我们对什么是“好设计”、什么是“杰出工程”的认识和判断上,同时也是通过我们的亲身体会,找到这些好设计、杰出工程带来的乐趣、享受。总而言之,必须是让人愉悦的汽车,才会获得我们的嘉许。

  二,倡导安全、理性的开车和用车态度。这与我们主张的“享受驾车乐趣”同出一辙。驾车一定要安全,但不是说“慢就安全”。要做到真正的安全驾驶,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意识,二是技术。安全驾驶的意识包括道路使用的公德、为他人设想的习惯、广阔的心胸等等。这其实是我们一直在每一篇车评里所传导的驾驶心态。至于提升技术,则包括交规的活用、高级驾驶和危机应变的技巧。这些内容我们也曾策划过专题。而提倡“理性”开车的意思是要普及汽车常识,反对“胡来”,这也是媒体应该去尽的职责。

  三,为读者提供有用的购车指导意见。这是我们为什么坚持要做到“有观点”、“有立场”的又一个原因。我们宣扬的汽车乐趣,始终和买车这个消费行为是分不开的。而懂得享受汽车乐趣的人,应该懂得在购车时作出精明的选择。帮大家作这个正确的选择,也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四,支持有热诚、有作为的民族品牌。这一点虽然舆论都有提及,但相信很少人会以实际行动去支持。而我们对于那些自主研发、精神可嘉、作品出色的民族品牌,确实会从编辑策划、报道内容上给予支持。因为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业,就和《汽车导报》的事业殊途同归。当然,我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必须是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民族汽车才会获得我们的赞赏,当我们认为一些民族品牌的做法不值认同或走上歧途时,会以比一般车厂更加严厉的方式去批评。这就是我们所坚持的正确立场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常言道:让兴趣成为工作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可以很简单地概括我们的感受。

  但如果再说下去,便总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毕竟,顶着烈日流汗试车、拍车,通宵达旦熬夜赶稿,千里迢迢赶路采访的体验都是那样的实在,这些不是幸福,亦不是理想,但这是通往幸福与理想的必经之路。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