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当汽车与私人消费还没有太多关系的时候,我开始混迹汽车圈。6年时间弹指而过,汽车行业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而我的角色也由过去的新兵蛋子变成了“老师”,在不同的场合,一些新加入汽车行业的小记者开始以“老师”称呼我,开始有些自豪,渐渐的品味出凄凉。
回顾左右,过去和自己同一战壕作战的战友多已转移了战场,即使仍然在这一行业,多数也已转入幕后,这让我倍感孤独,因为每一个场景的回忆都没有了见证人,这也是我记录自己在汽车圈里工作的缘起。
按老话说,我是赶上好日子了。我参加第一届北京车展,那时的车展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新鲜事。北京像过大年似的,别说是老百姓,就是汽车记者也没有几个人参加过像样的车展,更何况标榜着“国际”的北京车展了。那时逛北京车展的人多到喘气都困难,盛况现在记忆犹新。后来开始每年参加车展,车展一次办得比一次大,我却一次比一次兴趣低落,没别的,惊喜少了很多。有些事重复几次,变成一种工作或一种负担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激情了。
对新闻的取舍原则也在改变。2000年的时候,车市上的车可以掰着指头数过来,做记者的每天像数小九九一样数着一款车有多少型号,什么发动机,多少价格,如果哪个厂要生产新车型,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被记者盯上了,连篇累牍的开始报道,读者也看得起劲。降价在那时也像是久旱的甘雨一样,一次小小的降价都可能引发车市一次不小的地震。
后来的情形全变了,几十家新车厂的加盟让新车上市成为家常便饭,再激动人心的车也无法受到长期的关照了,至于降价,更像吃了饭要喝水一样,再难引起消费者买车的冲动了。
我总在想,当一款新车上市不能让人引颈期待的时候,当汽车降价不再引发雪崩效应的时候,当厂商开始勒着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当买车的开始把买家当上帝的时候,这个市场才真正开始变得有序起来。这6年时间,我见证了它的发生。 ( 作者:狼中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