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受检的11种品牌15辆轿车车内的甲醛释放量均严重超标,超出标定量的0.5倍—7倍多,已经不同程度的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危害
几天前,应消费者要求,大连市消费者协会在质检、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公开对大连市汽车市场上销售量较大、消费者反映较多的轿车进行了车内甲醛等有害气体污染状况的检测。
此次检测,抽取了市场上常见的11种国内外汽车品牌的轿车产品作为检测对象,参照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标准进行测试。记者在检测现场看到,被检轿车大多是刚购置的新车,有3辆待检车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上牌照。
根据检测报告,受检的11种品牌15辆轿车室内的甲醛释放量均严重超标,超出标定量的0.5倍—7倍多,已经不同程度的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危害。业内专家说,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甲醛超标问题的危害性。他们呼吁,产业经济管理部门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遗憾的是我国至今没有制定出治理汽车尤其是轿车车内甲醛等有害气体污染问题的法规。有关人士认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此类产品健康问题投诉也日益增多;缺失相关法规必然给产业发展及社会安定带来隐患。
据专家估算,一辆品牌轿车有两万多个零部件,制造、加工这些零部件的企业牵涉到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协作企业;一辆轿车产生车内甲醛等有害气体,污染源来自方方面面:从零部件到附件,从液体到固体,从配件到装饰件,都有可能产生污染气体。据汽车产业资深人士透露,轿车车内污染问题的症结是,目前零配件产品还没有国家“绿色产品”的强制规范。这位专家还说,一辆轿车两万多个汽车零部件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素质参差不齐的企业,规范和限制那些污染和不良产品进入汽车产业链,必将遭遇不同利益群体的阻挠。国外一些汽车品牌巨头,依据技术水平、产品加工能力、环保工艺等标准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并构成产业链的形式。但是,国内一些汽车企业组成自己的产业链,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地域和行政关系,一些工艺水平落后、技术低劣的企业,就这样进入了汽车产业链。而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乐于采用低劣产品。
专家们建议,国家应将全部汽车产业链产品,尤其是那些有可能导致轿车车内有害气体释放的产品,列为环保强制检测对象;不达标产品,不得进入汽车产品目录,也不得进入汽车市场。
面对轿车车内污染问题,近一两年间在国内风风火火地兴起了轿车防污染的产品、产业,市场上各种异味清除剂、空气净化剂等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目前,最流行的轿车车内防污染产品是“光触媒”。这几天,听说大连开始检测轿车车内污染气体,北京的一些光触媒企业立即派人连夜赶到大连推介自己的产品。据专家介绍,国内市场上出现的同类产品已有40多种,质量水平良莠不齐,价格虚实难辨。专家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治理轿车车内污染应该抓住立法规范和产品监管,双管齐下;对市场上出现的汽车防污染产品也要严格进行行业规范。
本报记者 方世璞 《市场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