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慌终结 石油巨头是不是成品油短缺的肇事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 15:54  中国青年报

  由“油荒”引发的“油慌”蔓延之势终于在国家发改委官员“全国成品油供应完全有保障”的承诺中暂时终结。

  上周五,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巡视员李扬通过媒体声明,当前国内成品油的生产、消费、库存和进出口情况总体正常,供应有保障,不存在出现油荒的可能性。

  他解释说,广东等地成品油供应偏紧是自然灾害、国际油价上扬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关部门已采取应对措施,供应紧张状况将很快得到缓解。从8月16日开始,中石油、中石化向广东市场的日投放量达到8万吨至9万吨,大大超过广东不足6万吨的日用油量。

  但关于究竟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以缺油“逼宫发改委”,还是扭曲的定价机制加剧了成品油短缺的论战,还远没有结束。

  专家和媒体都还在辩论———石油垄断企业是“油荒”的“救火队”,还是“肇事者”,抑或是价格体系的受害者?

  政府部门否认石油企业“逼宫”

  进入8月以来,成品油供应紧张席卷珠三角地区。“油荒”出现后,许多指责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石油集团。有媒体认为,石油公司关于“台风造成油品运输困难”的说法在广东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台风是沿海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都会刮一二十次,从来没有对重大物质供应产生过如此严重的影响。“油荒”是因为两大集团旗下的加油站“惜售”,借以逼迫国家发改委调整成品油价格。

  “油荒绝对是夸大其辞了。”媒体抛出石油企业逼宫的说法后,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专家戴彦德否认珠三角地区存在“油荒”的说法。

  戴彦德认为,石油巨头“逼宫”发改委改革油价形成机制,只是媒体的炒作词汇。石油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一直存在正常的交流渠道,企业对油价“倒挂”带来的问题也通过正常渠道向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反映,根本不存在谁“逼”谁的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能源专家牛犁也认为,根本不存在大范围、严重的所谓“油荒”,仅仅是部分地区、个别品种出现了暂时的供油紧张。牛犁撰文称,上半年,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原油生产明显提速,全国共生产原油8979.7万吨,同比增长4.8%,增幅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需求看,上半年,国内石油消费增长5.6%,比去年全年回落近10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国内原油生产明显提速,虽然石油进口增速放缓,但国内石油消费也出现明显减速,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成品油短缺,更不存在普遍的油荒问题。

  石油公司:离“荒”还远着呢

  “我们并不认为出现了油荒。”中石化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出现大面积、长时间、一半以上加油站无油可供的情况,才能称得上是油荒。而现在即便广东地区也只是广州、深圳等地的供应比较紧张。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局部、短期供应紧张,还远没有到油荒的程度。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上半年中石化在满负荷生产。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公众可以在其网站上查看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数据显示,中石化上半年原油加工量6808万吨,同比增长4.77%,炼油加工负荷率也相应提高。成品油总经销量上半年5077万吨,同比增长11.61%,特别是成品油零售量上半年为2596万吨,同比增长17.68%。

  “加工量和销售量的同比增长都足以说明我们没有短供。”这位负责人说。

  还有消息认为,近两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成品油价格调控政策,导致国内外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国内炼油行业出现全面亏损。虽然中石化、中石油仍坚持满负荷生产,但地方炼油和燃料油加工企业因无利可图而纷纷减产或停产,减少了对市场的投放量。

  目前国内石油供应的格局为:中石化加工能力占50%,中石油占40%,地方炼油厂占10%。除了加工以外,还有社会经销单位、三资企业进口等。由于油价倒挂,一些地方炼油厂停产,在油价上涨的预期下,一些社会上的加油站也出于盈利考虑,将油囤积起来。

  中石化有关人士还解释说,不管是中石化还是中石油,商业库存空间都很小,就算囤满油一周也获利甚微。

  对于石油公司为什么在国内成品油供应如此紧张的状况下还要出口成品油的指责,石油公司的答复是,现在出口的成品油都是早已签好的合同。

  石油公司是否因价格体制吃了亏

  依照现行体制,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是以目标市场的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运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再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出旗下石油销售单位的成品油零售价格。

  这个目标市场价格是纽约、新加坡及鹿特丹3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简称三地率)。当三地率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应相应调整国内零售中准价。

  有消息说,自2003年以来,为了防止国内经济过热,有时候即便三地率达到8%时,政府往往要更多考虑调整油价是否会加剧经济过热,即便涨价,每次涨价的幅度也很小。这样一来,国内与国际的价差越来越大。

  从今年年初至今,国际油价上涨了逾60%,已达到67美元/桶,与此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经过几次调整,涨幅为22.5%。于是,石油企业纷纷叫苦说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卖油就是赔本,卖1吨油赔1000多元。

  也有专家不同意石油企业的说法。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几乎垄断了从石油开采、加工到成品油销售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各个环节。成品油与原油的价格倒挂要说有影响的话,顶多也就是使两大巨头少得了一点垄断利润而已。这完全可以从采油等上游环节的高额利润中得到补偿。因为炼油厂只是垄断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内部利润适当转移,并不会对整体盈利产生多大影响。

  这样的油荒在广东已不止一次,比如,2003年年底,广州地区的加油站也曾挂起了“无油”牌。

  当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龚金双对记者解释说,其实市场并不缺油,但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按接轨公式计算的零售中准价远高于市场现行的中准价,经销商们预计,国家中准价极有可能上调,囤油没有价格的风险。因此,成品油经销商控制油品投放量,从而加剧了汽柴油市场供应偏紧的状况。结果,市场用油需求量在增长,而供油方大量囤油,要等调价后再放货。

  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被指责至少有这样一些弊端:油价调整的迟滞性为投机商人提供了囤积居奇的机会;国家只控制零售价格而不控制批发价格,在油价高涨的时候,往往形成批零价格倒挂,这时国有石油公司由于有油田支撑,总体照样盈利,但民营石油企业由于被禁止从事上游业务,往往被迫停业。这对民营石油企业是不公平的。

  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国内所有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跟着上涨。然而中国实际上进口的原油只占全国消费量的40%,也就是说有60%的国内原油跟随国际油价“搭车”涨价,造成了消费者支出增加,石油公司利润暴涨。这对消费者显然是不公平的。

  记者 刘世昕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