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2005国内油价变动一览专题 > 正文

石油短缺拷问广东石油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 11:22 南方都市报

  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当前发生在广佛莞等广东主要城市群的油荒暴露出中国石油产业的软肋。令珠三角车主谈油色变和恐慌的是成品油紧缺背后的涨价预期。从中长远来看,如何应对成品油供应紧缺或中断及涨价给下游产业带来的压力,记者试图透视行进中的中国石油行业的变革。

  油荒警报仍未解除

  8月16日上午,广州车主雷先生在家附近的中石化旗下某加油站前排了近2个小时的队,他叹口气说,“这下终于加到油了。”雷解释称,之前他的私家车因在多家油站没加到油或嫌排队太麻烦,已在家中趴窝长达三天了。

  需求较上年增长两成

  在广州市主要领导及市经贸委等相关部门协调下,中石化和中石油有关人士均明确表示将加大配额保证广州市场的汽油、柴油等成品油供应。

  8月17日下午,广州市常务副市长林元和称,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向市政府递交的《关于缓解广州汽油市场紧张局面的紧急应对措施》中表示,从当日起保证向广州的加油站投放3000吨以上汽油,保证每个加油站至少有一个品种汽油供应,同时对广州本地车辆实行不限量供应。言下之意,外地车将受限制。

  广州市经贸委特种商业处透露,2004年广州市场汽油销量达112万吨,柴油销量达272万吨。去年日均需求汽油3100多吨。业界人士预计,今年广州对成品油的需求将较去年增长两成左右。也就是说,今年广州市场平均每日对汽油的需求量是3700吨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暑期高温等因素导致时令阶段性对汽油需求趋高的影响。中石化保证每日供应3000吨汽油,与广州市场的实际需求仍有一段差距。

  广州市经贸委特种商业处有关负责人称,广州目前的加油站现状是,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约400座,此外社会加油站约180座。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肯定先保证属下油站,社会加油站仍面临紧缺。同时,东莞、佛山顺德、中山等地市民称本地油荒更加吃紧。

  限制外地车加油实属无奈

  业界人士分析,虽然眼下广州市场面临的汽油供应紧张局势有所缓解,但是,目前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没有明确表示保证广东全省每日成品油供应量。因此,广州、深圳以外的珠三角城市的油荒局面暂时不容乐观。该人士称,如果两大石油集团不从根本上缓解东莞、顺德等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供应紧缺局面,该地车主司机将会循油而来,势必挤压广州、深圳市场的油品供应。

  广东成为油荒重灾区

  这次广东7月中下旬持续至今的油品供应紧缺局面为近年罕见,持续时间长,缺油困挠持续至今;影响范围广,一个多月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油品供应紧张局面;大部分油品均出现短缺,与过去柴油和低标号汽油出现短缺的现象不同,这次油品紧张涉及到所有的品种。

  近年为何油荒频频发生在广东珠三角呢?

  运输成薄弱环节

  业界资深人士分析,造成广东成品油紧缺的根本原因,除了

国际油价狂涨、国内炼油厂出现亏损而导致进口量减少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由于7月中旬进入夏季消费旺季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却接连遭受到强台风“海棠”、“天鹰”、“
麦莎
”等的影响,使得作为其油品主要来源地的华东、华北、东北的海上运输严重受阻,从而影响“北油南下”,暴露出我国石油运输通道建设滞后等生产运输方面的薄弱环节,这些已成为我国南方油品安全保障体系的软肋。

  “作为

中国经济总量和油品消费总量均第一的大省,当前广东本地的炼油生产能力和规模有限,与其全国最大需求量的地位不相适应。”8月17日,广东省石油学会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有关专家透露,我国油品生产、运输布局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是过去石油“自给自足”年代油气生产、消费重心倾重于北方地区而形成的。

  管道输送可解难题

  中石化广东公司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在油品资源和消费地区不均衡的格局下,通过管道输送是实现油品快速输送的捷径。当前我国油品输送管道目的地基本集中在大连、上海、北京等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而作为我国油品消费最大的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至今仍是空白、盲点。由此,广东所需的大量油品需主要依赖海上运输,而在每年夏季消费旺季,也适逢台风活跃时期,直接影响了“北油南运”,使广东地区的成品油供应及仓储均受到严峻考验。

  广东应有自己的油储备基地

  短期看,广州市场成品油供应如果再次紧缺或中断怎么办?

  从中长远来看,广州又该如何保障市场油品的正常供应呢?广州市经贸委特种商业处负责人称,这个广州还没考虑,但省里早已着手工作。

  增设炼油基地势在必行

  广东油气商会有关人士指出,在当前我国进口原油比例已高达40%、且80%以上进口油品途经南海的新趋势下,我国应在具有地利优势和巨大消费潜力的广东等华南地区布局更多的大型炼油项目,争取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专家称,当前我国应在支持扩大广州、茂名、湛江炼油厂生产能力并加快建造惠州大亚湾炼油基地的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广东等省沿海布局更多能满足区域油品需求的炼油项目和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同时,我国还应谋划铺设从油气主产区、东南亚油气主产区往华东、华南地区输送油气资源的跨省甚至跨国的油品输送管道,也应加快铺设由华东、华南沿海油码头、炼油厂通往广东等省各消费城市的输油管道,以全方位构建南方油品供应的长效机制。

  广东已经做好长远规划

  广东省石油学会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广东省石化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惠州、茂名、湛江或珠海等地选点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油库。据了解,2003年广东全省加工原油2060万吨,汽油、煤油、柴油三大类成品油1233万吨,石化产品需求量大,本地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全省每年从外省调入和进口成品油1100万吨。

  根据该《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省规划投资1800亿元,重点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并在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建设5个石化基地。预计2005年-2010年广东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7300亿元,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1.0%左右,炼油能力达到6300万吨/年。

  为石油储备立法迫在眉睫

  今年3月,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正式启动,首批被选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四个:宁波的镇海、浙江的岱山、青岛的黄岛、大连。遗憾的是,广东没有列入其中。

  目前,在战略石油储备中面临的紧急问题是,政府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怎样协调?企业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地方以及中央两级政府怎样协调支配?无疑,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进行妥善解决。

  专家建议抽调专项资金储油

  上海社科院学者王泠一认为,未来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应该包括五大部分:国家设立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专项资金和石油储备金;规定哪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可以动用石油储备;设专门机构系统监管,定期向人大报告能源储备情况;规定企业所承担的战略石油储备义务;设专门机构监控经营者储备义务的执行情况等。 

  另外有专家建议,在能源方面,国家可以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能源储备的义务。每个省都必须由企业建立储备油库。

  广东盼参与储备工作

  8月18日,广东省发改委能源处和省经贸委电力资源处向本报证实,广东谋划建设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已提上议事日程,当前主要是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目前,广东的有关申请已递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

  据介绍,广东省建设石油储备体系主要是依托省内几个较大的炼油厂,如广州石油、茂名石化和湛江东兴等。至于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例,以及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处理和利益分成,由于目前尚未正式批复,无法透露细节。 本报记者 张斌

  - 观点交锋

  开发新能源为长远之策

  广州市能源研究所前所长陈国榘

  无疑,人为的因素对此次“油荒”起到很大的影响,但作为垄断企业,他们的某些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是必然会存在的。与其讨论如何解决体制上的痼疾,倒不如切实在能源开发、节约环保的观念上做些实事。

  在短期内,应从政府部门做起,大力宣传节约思想,甚至一些规定有必要强制实施。

  从长期来看,由于全球石油资源有限,我国更有必要营造全社会节约的客观环境。一、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不应过分鼓励私家车,而应大力发展公交车这类运载量大的交通工具。同时,加大力度推广液化天然气公交车。二、积极开发新能源及可替代能源,这应该作为一种长远的发展战略。如目前在南海海域发现可开采的气体水合物(俗称“暖冰”)替代石油、天然气,这种来自海洋的气体水合物的已知储量是石油的几百倍。又如太阳能、氢燃料、酒精皆可作为汽车燃料,加强这种基础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在当今高油价时代摆脱被动局面的必由之路。

  当务之急应是打破垄断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周永章

  石油是战略物资,也是具有高度投机性的商品。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只有按照市场规律,才能彻底根除油荒。

  一、广东经济发展基础好,势头强劲,十分有必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发达国家多数是市场经济国家,但石油少有的价格大起大落现象。主要经验是利用期货的杠杆作用和建立较大规模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二、按照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石油需要量。

  三、打破目前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垄断终端售油站的垄断。垄断程度越高,供方越容易,越有可能寻找机会、借口,制造紧张局面,直接或间接逼迫政府加价。

  四、打击投机行为。毕竟这里存在一种可能,有关方面知道国际油价上涨,把原本要供应本地的成品油外销出口,人为造成供油紧张。

  本报记者 梁罗喆


  爱问(iAsk.com)


评论】【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