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对力帆人来讲,无疑是极为失落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在发改委公布的最新一期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里,并没有看到力帆轿车的名字。而此前,力帆集团曾多次表示,将于今年8月份推出力帆520轿车。
“‘奥克斯事件’的影响,可能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我们的审查要求。”力帆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胡衤其表示:“现在我都不敢再随便预计力帆轿车的具体上市时间了。”
扬帆遇浪
记者从力帆集团了解到,占地300亩的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和发动机五大车间的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二期工程也已开始动工。“按照进度,我们对力帆轿车8月上市充满信心。”力帆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胡衤其说:“现在每天都有各地的经销商到工厂来谈合作。”
由于造车计划受阻,力帆其他计划也不得不往后推延,其中包括力帆集团海外上市计划。去年年底,由于力帆旗下的发动机项目持续增长,加上轿车项目启动,力帆老总尹明善开始谋划把优质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地点选定新加坡,现在却也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2004年颁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中,提高了企业进入汽车领域的门槛,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准入资金的问题。在这方面新《产业政策》一改原有的模糊面貌,明确了“新建汽车项目总投资额不得低于20亿元”,这使得许多正在推进造车计划的民营企业倍感压力。
“20亿元资金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这只是一个总的资金需求,不需要前期一次性投入。”据胡衤其透露,力帆集团轿车项目在7月初的时候,已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项目、资金、环保等几个最关键问题的综合评审。
既然如此,力帆轿车为什么却迟迟登不上目录呢?对此,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有关人士向记者解释:“在汽车项目、资金、环保等几个最关键方面,力帆确实已经通过了综合评审,但相关部门目前还在对一些细节进行核准。”
而胡衤其则认为,很可能是“奥克斯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重了相关部门对民营企业进入的审查要求。
3月份,奥克斯突然宣布退出汽车领域,其善后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当记者向发改委再次询问此事时,有关人员表示,发改委从未批准过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的汽车生产立项,奥克斯汽车也从未上过发改委目录,“既然没有‘进来’,又哪来的‘退出’?”但记者随后又致电宁波奥克斯集团,该公司汽车善后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明确表示,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发改委目录上的车型。
“‘奥克斯事件’让国家相关部门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导致最近国家对于民营企业进入汽车领域采取了一种更加保守的态度。”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罗仲伟分析说。
其实为避免今后发生类似问题,在最近发布的《汽车贸易政策》中又明确规定了“汽车供应商有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车型,并采取积极措施在合理期限内保证配件供应”。但中汽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表示:“这一条在新《产业政策》中也有规定,目前的情况是依旧没有配套细则来约束。其实,善后问题更应该放到准入环节上来解决,即从源头上控制。”
大浪淘沙?
近几年,大量民营企业宣布进入汽车领域,已经成了汽车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除力帆之外,还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排队——宗申、隆鑫、美的等企业都在推进着自己的造车计划。
与力帆同属重庆“摩帮”的宗申集团的造车运动也在进行当中,但与力帆不同的是,宗申与奥克斯一样,都是“借壳”造车。2004年12月2日,宗申以占股80%的比例,重组了安徽通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来制造微车。但半年多时间过去,记者在发改委所公布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中,依旧只能看到原有的“重庆宗申机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却不见新成立的公司及产品名称。
记者致电安徽通宝,其综合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新成立的公司名称为安徽宗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日前已经在当地工商局注册完毕,但登上发改委的目录可能还得一段时间。”宗申集团一位内部人士说:“由于安徽通宝之前的经营状况不是太好,现在主要是在对一些瓶颈问题进行整改。”
其实,当初在重组安徽通宝时,就有人对宗申这种“借壳”进入汽车领域的方式提出过质疑,因为《产业政策》明确禁止企业“借壳”进入汽车整车制造行业。而宗申集团副总裁李耀的解释是:“这不会受到政策阻碍,因为从4年前生产汽车零部件起,宗申集团就已经是汽车业内企业。宗申造车非但不会受到政策阻碍,还将得到支持。”
但在奥克斯事件出现后,国家相关部门对“借壳”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委有关人士此前表示:“‘借壳’造车的现象在汽车业内并不鲜见,今后将考虑出台相应措施治理,理顺投资关系,防止以投机为目的的资本进入汽车业。”如此一来,我们也不得不为宗申的微车何时能登上目录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宗申之外,著名家电企业美的集团也是通过“借壳”来开展造车运动的。美的集团于2003年完成了对云南客车厂和航天神州汽车厂等部分汽车厂的收购整合,按计划将年产大客车3000辆。美的集团相关人士说:“美的造车计划正在进行当中,具体细节现在不便对外透露。”但有消息称,美的方面在最近的一次调整中,已经将汽车业务排除出了一线阵营。
对于民企造车计划频频受阻,首次入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的排名的惟一的民营企业吉利或许更有发言权。吉利控股公司新闻办的张主任说:“这个问题用李书福的话来讲可能更恰当,民企造车‘早三年不行,晚三年也不行’,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作者:周树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