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政府用车远离奢华 公务车改革怎么就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 08:22  中国青年报

  “我们已经半年多没发工资了。”曾琳(化名),福建省平和县某乡镇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镇政府已处于半瘫痪、半倒闭状态,“没有工资,很多人都不来上班了,有些年龄稍大点儿的,就托关系、找路子,办理提前退休,但像我这样,刚毕业,又是考了公务员进来的,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曾琳称,由于修路,镇政府欠下了一屁股债,经常看到农民工到镇政府讨薪,特别是逢年过节,但镇政府根本没钱支付。所以凡是大小节日,政府大楼就像一座空城。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穷乡镇,却养着6辆车,“6个领导每人一车,从本田雅阁到SUV,真不知道,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真的需要那么多车吗?”

  据了解,除了主干道,这个乡镇净是山路、小路,这6辆所谓的“公务用车”,能派上用场的机会其实很少。而令人惊讶的是,每年仅这些车的消耗就高达几十万元,超过这个乡镇所有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总和。更可怕的是,曾琳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个案,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同样的偏远小镇,“养得起高档车,却发不出工资”的地方屡见不鲜。

  一边是农民工在讨薪路上挣扎,一边是乡镇工作人员在温饱线上徘徊,这样的乡镇到底能够承受得起多少高档车?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公务车元年?

  “节约就是创造价值”,最近一段时间,这句话可谓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7月4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推动经济、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发展。

  然而,就在这场节水、节电、节能的“全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时,处于风暴中心的公务车市场却“我自岿然不动”。几年来反复强调的公务车改革也迟迟难以落到实处,颇有“光打雷、不下雨”之势。更有甚者,今年被某些厂家称为“公务车元年”,除了原有的“三强”(奔驰、宝马、奥迪),皇冠来了,天籁来了,荣御来了,雷克萨斯来了,甚至,连风雅也要来插一脚。

  与这些试图在公务车市场分一杯羹的新产品相比,经过增高、壮体的新奥迪A6L,似乎就从容多了。尽管,其46.22万~64.96万元的定价,被很多人认为是自找死路,但一直作为官车“代言人”的奥迪却一点都不担心,市场反馈的数据也让人大跌眼镜,新奥迪A6L不仅卖得好,而且出乎意料地好。

  当人们在讨论超过5米的车身长度是否必要时,却有人在里面享受宽敞舒适带来的愉悦;当人们在为是否需要“比国外多20个配置”而疑惑时,却有人奢侈地享受着高科技体现的身份和尊贵;当人们在质疑到底谁有资格享受如此的奢华时,北京街头“新贵”们的身影却越来越多。虽然,厂家已经表示,1.8T行政版的车型将于不久后推出,但是,某些心急的政府工作人员却没有耐心等待,挂着“京A”牌子的新奥迪A6L早已在大街小巷穿梭。当然,这只是记者善意的猜测,因为,车尾排量标识被拆卸的奥迪A6实在是屡见不鲜。

  虽然,“得公务车者得‘天下’”的说法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对于汽车厂家来说,公务车市场的分量确实不可小觑,这就是为何挤破了头,还有那么多厂家不愿放弃的原因所在。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汽车市场,经济型轿车的利润已经被摊得很薄,但是,对于价格高达上千万的劳斯莱斯、宾利,上百万的奔驰、宝马,数十万的奥迪、荣御、雷克萨斯,其利润又有多少,恐怕也只有厂家自己最清楚。

  公务车市场准备好了吗?

  公务车改革,一个说了又说、谈了又谈的老话题,已经有些令人反胃,我们不禁要问,公务车改革怎么就这么难?

  据了解,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汽车采购在政府采购总体支出中仍占有较大份额。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由于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有些地方,老百姓把官员的“坐骑”形象地比喻为“屁股底下一座楼”,公务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激化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矛盾的“导火线”。

  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节约型社会,公务车改革的老话不得不重提。根据资料,“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据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0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另一方面,公车的过度使用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在北京市行驶的车辆中,除出租车外,公车与私车的比例为4∶1,也就是说,公车动态占有的道路资源是私车的4倍。

  事实上,针对公务用车改革问题,不少地区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如深圳市曾提出“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即用补贴方式取代公务车;6月20日,成都市将1.5万辆公务车全部贴上统一的“太阳鸟”标识,希望通过此举监督公车旅游、公车接送子女等公车私用现象……虽然这些做法的收效还有待检验,但这些有益的尝试都为公务车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也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改变政府行政体制,公务车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自1998年起,政府就提出了包括精简机构和公用车制度改革等问题,虽然机构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公用车改革方案在内部征求意见时,就因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而被迅速收回。这以后,各地方公用车制度改革也时起时伏,但一直进展不大。

  为什么公务车改革这么难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改革者本身就是改革的“受害者”,利益被触动者。也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如果是接待外宾、谈判业务呢?言外之意,豪华公务车作为身份的一种象征,不可或缺。事实上,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经验吧。一些高档的出租车就是专门承办这种业务的,甚至一些著名的跨国大公司也都没有太多的公务车,而是以“租车”为主。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却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养那些车,实在太不划算了。”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做法呢?减少公务用车,让公务车远离奢华,规范公务车市场,这是摆在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即便是再难啃的“硬骨头”,也必须下定决心攻克难关,否则,建设节约型社会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本报记者 黄少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