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汽车产品目录中,原定于最迟在8月份上市的力帆轿车被迫再度推迟。
由于造车计划受阻,原定今年年中完成的海外上市计划也无限期后延。据有关媒体报道:力帆方面表示,发改委迟迟没有批准力帆目录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新产业政策中对民企造车门槛过高,加上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所致。
新政面临修补?
与力帆造车“受阻”相对应的是,近日,业界开始盛传刚实施一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即将面临“修补”,并引发各种猜测。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日前,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分别在广西柳州和北京召开了《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课题专家评审会。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汽车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企业代表分别对《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开发与自主品牌培育的措施研究》、《多种经济成分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及协调发展研究》等共8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评析,并提出了初步的修改意见。
不少人士指出,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民营资本的进入门槛过高,给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阻碍,在鼓励经济型和节能型汽车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流于空泛,对现行政策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而业内对政策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04年第三季度,已和南汽合作生产出“西雅途”轿车的波导公司从南汽撤资;2005年1月18日,夏新电子董事会决定撤出对汽车行业的投资,此时距其宣布斥资1.75亿元与南汽合资成立南京君达汽车车身有限公司后还不到一年时间;2005年3月24日,曾宣布将投资80亿元的奥克斯公开宣布全面退出汽车制造业…… 这些先后进入汽车业的民企,都是在“准生证”遥遥无期的背景下,被“滞留”在政策的门槛外。如今的力帆也不例外,万事俱备,只欠“公告”。
进市艰难,退市却也不容易,奥克斯宣布退出汽车行业以后由此引发的维权风波至今还未平息。
负责奥克斯汽车后续问题的杨顺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目前,国家没有对汽车企业退出的政策作详细规定,有关部门也没有相关的细则参考。“我们不知道参考什么去解决消费者的后续问题”,于是导致“即使消费者告赢了,我们也无法兑现”。有关人士就担心,政策的空泛很可能会导致类似奥克斯一样的悲剧继续重演。
诸多问题的积累,市场操作面的反馈,都预示汽车“新政”很可能要做一些修补了。
民企造车利弊应由市场说了算
民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在国内外汽车“巨头”的夹缝中一路摸爬滚打,慢慢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价格低廉的汽车圆了许多普通百姓的“汽车梦”,也迫使国内汽车价格更趋向合理,同时更在就业、利税、促进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诸如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也有人因此担心民营汽车业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因为汽车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不但涉及到上游的冶金、钢铁、机械、电子等工业领域,而且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等诸多行业。民企在质量、技术、安全、服务等方面水平还较低。
但更多的人对民企则是持肯定意见:国内汽车价格如此之高,正是因为竞争不够,而民营汽车的加入,可以使中国汽车业的竞争更加公平,竞争也将更趋于理性,价格才能不断下降,有利于更多的普通消费者,从而加速中国汽车业的进步。
“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是民营汽车企业”,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样说道。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本月杀进国内十大汽车厂家行列。同乡“兄弟”吉奥汽车也是不甘示弱,自去年进入市场以来,以同类产品较高性价比横扫我国经济型SUV市场,被业内称为我国SUV市场的“搅局者”,引发SUV市场的大洗牌。
“民营企业发展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资金灵活、反应灵敏、管理高效,而且注重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产品定位上也更贴近老百姓。我们就像鱼儿熟悉水性一样知道如何运作市场;民营企业懂得如何以小搏大,如何像野猪一样自己找食吃。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看,3年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格局与现在完全不一样,民营企业目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再试目以待3年以后看很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吉奥汽车市场部经理陈喜慧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民企说。
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的汽车厂商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要与国外汽车集团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竞争将更加激烈。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积支持重点企业的同时是否能进一步扶持民营企业;政策制定中,考虑大型汽车集团利益的同时是否能更多地兼顾民营企业利益,关系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如果只是一味地保护大企业的利益,只会使他们因政策依赖而退化,从而损害整个汽车行业的利益。
当然民营汽车企业也有自身的不足,包括资金相对短缺,产品开发上缺乏技术和人才,研发水平有待提高等。此外,一些外行民企受高利诱惑盲目进入汽车领域,这些企业存在的散、乱、弱的状况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对于这一点陈喜慧感慨良多,“许多民营企业一拥而上挤去造车最终又以种种原因退场,以致于民营企业带给社会一种不诚信感,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毕竟干汽车不是摆摊儿。”
民营汽车渴望更多关怀
民营企业投资汽车行业,既要顶着国内合资企业又要面临着国外汽车企业的压力,目前,产业政策及生存环境仍使民营汽车备感艰辛。
《政策》第四十七条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陈喜慧认为,《政策》中应该设置一些门槛儿,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进来,但门槛也不能太高以致于所有民营企业都进不来了。
“中国汽车业现在是对外开放,对内却不开放,国家保护不仅无减反而有增,市场竞争完全不够。”中国汽车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国家为了延缓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于是加大了保护力度。在保护国有企业的同时,也就保护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因为目前的合资都被看作是自家的企业,因而可以同时享受保护。一旦把这些国有大集团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去,恐怕生存会比现在艰难得多,产业政策之所以不欢迎民营企业,就是因为目前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利益集团。
贾新光认为应该放开国内的汽车投资体制。他比喻说,就像股市一样,股票要上市先必须经过证监会的批准,但上市后股权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购买它,甚至整个买下来,包括兼并都可以。在现有的资产中能上市的就上市,不能上市的就退市,真正的开放资本,资本一旦开放大家就不一定非得上新项目,可以从已有的项目中去购买和控股来进入汽车工业。利用资本来进行运作,让民营企业机会均等地参与。
“目前民营企业与国有、合资企业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享受税收政策、贷款政策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国家在这方面对民营企业没有任何的鼓励和支持。合资企业可以债转股、股转债,而民营企业很少能得到贷款融资的支持。十五大提出要创造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竞争的环境,而事实上还是不平等的,自主研发也没有任何资金支持”陈喜慧这样对记者说道。
“政策缺乏具体的实际操作性,现在的汽车行业资本沉淀得非常厉害,国有企业都沉淀着大量的资本,上市的公司其实就是为了‘圈钱’,而真正的资本并没有上。”贾新光质疑道。
《政策》要求对自主品牌企业进行扶持,在相关条款中也规定:“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国家将尽快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开发的政策”。但陈喜慧对记者表示,条款中提到的“符合技术政策”指的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而实际上引进技术国家有支持,自主研发方面就没有给予支持;减免税收等政策也只针对合资企业。
“国家这样喂养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已经十几年,这对民营企业是不公平的。如果机会和待遇是均等的,民营企业会做得更好。我们希望在政策中明确具体的措施,现在由于政策的不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长期以来对民营企业歧视,吉奥今年被上海国展拒之门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甚至有些媒体也在极力地挖苦嘲笑民企。”
《政策》对民企进入机制的限制制造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平等的环境使汽车行业得不到充分的竞争;没有充分竞争,这个行业就不会持续的良性发展。“我们期望在税收融资方面国家有所支持,让多种国内资本参与竞争。”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得不到国家支持,为了生存往往都把经济型轿车当作突破口,走中低端发展之路,以低价车型赢得消费者者青睐。“在初期我们只能量力而行,只能从低端切入。但是弱者非恒弱,强者非恒强。”陈喜慧对此充满着信心。
有专家指出,民营企业发展的机会变小,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并非是一件好事。而现在看来,民企非但难以促进竞争,更加难以参与竞争。政策的着眼点不应当限制进入,而是应当健全退出机制,以免让奥克斯一样的悲剧重现。
产能过剩是国家收紧汽车准入条件的主要原因。当前,在宏观调控下,政府有意识地控制民企进入汽车领域的步伐。有关官员表示,现在汽车行业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如果政策放宽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的加剧。
“在目前看来,准入政策无疑是失败的,《政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制止汽车盲目投资的趋势,过去认为汽车产业暴利,现在非暴利还追逐,主要是GDP在作怪,因为汽车带动的GDP比较大,特别是地方政府,他考虑的是GDP,税收等一些问题。汽车行业就像唐僧肉,任何部门都想从中咬一口,但是谁都没有从发展汽车产业的角度去着想。因此,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破除GDP崇拜,这不光是要号召还要从整个财税体系上来解决。”贾新光表示说,产能过大也不代表新的企业就不能进入汽车业,竞争还是要鼓励的。
落实到时间表上,根据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对《研究》课题的总体进展要求,各子课题将在今年三季度前后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将在年内完成。于是有专家推测,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或许准备对《政策》的修补下真功夫了。但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实习生 魏学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