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轿车出口已经达到了去年一年的总和。出口大幅度增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的价格比较优势,已经在汽车产品上显现出来。在欢欣鼓舞之余,我们发现虽然轿车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额中,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却是整车出口的十几倍。而且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的情况下,一个与中国制造如影随形的幽灵——反倾销,已然悄悄地跟上我们的出口脚步。
2001年,刚刚入世不久,加拿大和美国就展开了对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的反倾销调查,称由于中国汽车挡风玻璃在1998-2000年间进口量增长了两倍,致使美国进口价格由每平方米26.84美元降至了每平方米18.5美元。
2003年11月,加拿大的SPI公司提起针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生产的汽车油箱的反倾销申诉。
而2004年5月,秘鲁认定从我国进口的轮胎存在倾销行为,将征收惩罚性关税。2004年6月,印度轮胎生产企业联合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提交反倾销诉讼申请。同年8月,土耳其外贸署正式立案,对我国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
虽然这些关于零部件的反倾销指控,最终都以中国企业的胜诉告终,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出口整车的情况,反倾销的阴影反而越来越浓了。
在国内,虽然目前中高档汽车国内的车价还比国外市场要高,但是在微车市场上,中国制造已经比国外小车便宜,在今年上半年出口的9000多辆轿车中,平均单价只有5000美元而已。再加上出口厂商还是以自主品牌产品为主,从国内的价格体系来看,出口价格要想比国内合资企业同类产品高也是不大现实的。而且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把目光投向海外。据统计,我国主要的汽车及零部件90%出口到亚洲、北美和非洲这三大市场。
在如此狭隘的市场上,在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品牌也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出口除了价格,还能剩下什么竞争武器呢?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