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南辰 “小排量车符合国情,但目前放开小排量车不符合广州市情”。近日,媒体报道了广州市交通主管部门对限制小排量汽车问题的表态。
那么,广州市有关部门强调的“市情”究竟是怎样的呢?迅猛的汽车增量,相对滞后的城市规划,有限的道路面积和停车泊位等等。而同广州一样,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摆出自己的“市情”,除了广州列举的带有共性的部分,还包括首都长安街的特殊性、上海已经令人“忍无可忍”的交通拥堵等独特的“限微”因素。
各大城市交通主管部门列举的“市情”也许不是全无道理,否则,全国也不会有84个城市给小排量汽车戴上“紧箍咒”。但是,站在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的高度看,各个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视角只是一种“中层视角”。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大多是从降低本部门管理难度出发,为了缓解城市交通面对的巨大压力,对小排量汽车“一禁了之”。前十年,这种“一刀切式”的简单管理思路可能还能勉强应付;如今,随着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我国逐步迈入汽车社会的门槛,这种上违背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下招致民怨的“地方主义政令”,将面临从上至下、越来越大的压力,“土崩瓦解”在所难免。
形象地打个比喻,地方政府部门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政策是“蹲”着制定的。要想真正看清小排量汽车的问题,城市管理者不妨站起身来,站高一点,从更高的层面――国情,审视一下小排量汽车。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产销量逐年猛增,2004年产销双双突破500万辆,迈进汽车社会的门槛。与此同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紧张的石油资源又双双制约着汽车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节能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国情。如果不利用各种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的小排量汽车,国民的汽车消费取向就会被地方“土政策”逼向奢华、耗能的大排量,这种局面将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造成干扰。
换个角度,地方主管部门的管理者也应当俯下身来,考察一下中国老百姓的“户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老百姓的平均购买力水平决定了更多人需要的是量入为出的“经济适用车”。在5万元-1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小排量汽车本来就是省油、省钱、省心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84个城市出台限制小排量汽车的政策,严重压抑了老百姓购买节能型轿车的热情,并直接影响到我国微车产业的发展。
综合看,限制小排量汽车的片面性是一目了然的,只强调个体,不顾全局,只考虑眼前,不思量未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实,在对待小排量汽车的问题上,也有成都市这样的“正面典型”。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大城市,成都市的主管部门就“不限小”,任由小排量汽车大行其道。结果自然是成都的老百姓养成了“不嫌小”的健康消费观,买车实用为先,量入为出,这在高油价时代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弥足珍贵。再看看成都市的交通状况,小排量汽车并未成为其他城市管理者担心的洪水猛兽。这足以说明,国情与“市情”其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也完全能够形成统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城市管理者有没有放开“限微”政策的勇气,以及更加高超的城市交通管理能力。(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