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弓没有回头的箭 东风汽车海外上市箭已离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9:17  中国汽车报

  刘向前 制图

  开弓没有回头的箭。东风汽车公司海外上市之箭,虽然何时中靶目前还不知道,但这支利箭显然已经离弦而出。作为提出到海外上市的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宣传部部长陈郧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 “我们的上市准备工作从没停止过,目前正在按照我们的计划向前推进。”

  坊间流传的消息则是这样:去年8月,东风汽车公司已经向联交所递交了庞大的整体打包上市申请计划,不久后的11月份,东风海外上市计划搁浅。而这一暂停的上市计划将在今年8月重新启动。

  无论是暂停后重新启动还是一直在推进,汽车企业海外上市之路并不是一条平坦大道。那么,东风的上市之路,又走得怎样呢?

  谁是东风海外上市的拦路虎

  上市需要几个方面的因素互相配合,只有产业发展空间、公司经营状况以及投资者偏好的完美结合,才是公司上市的最佳时机。不难看出,东风汽车在去年8月提出海外上市,似乎有些不得天时。

  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连续4年的爆发性增长,不仅使车市亢奋,而且使资本市场对汽车的狂热也进入某种狂迷状态,长城汽车在香港发行时受到投资者追捧就是一例。然而,2004年以来,车市便如同入秋的天气一样,一天比一天凉,资本市场的风头也急转直下,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汽车公司未来的状况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这一年里,香港上市的汽车类股票,也像过山车一样从波峰滑到了波谷。截至去年12月10日,华晨汽车股价跌幅达64.7%,长城汽车下滑了58.6%,广州骏威下跌了32.1%,庆铃汽车下跌30.1%。大市状况和投资者的先热后冷,无疑是东风汽车整体上市的第一只拦路虎。

  此外,东风拿出了旗下相关汽车主营业务资产作为主体香港上市,合资外方的态度会怎么样呢?此前,骏威汽车年报中披露了广州本田的收支情况,日本本田曾对此深表不满。东风汽车公司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呢?对此,东风汽车公司办公室主任胡信东表示:“一切都将以合资双方共同的利益为目标,合资公司外方股东自身也是上市公司,总体上是支持的。”

  同时,胡信东也道出了东风公司海外上市过程自身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一家老国企,上市途中还面临着法律、财务、监管条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海外上市是 “苦旅” 东风也要走

  国内几大汽车集团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几乎每一部经书上都有资金瓶颈这一章节。东风当然也不例外。

  目前,东风汽车公司主要利润来源是东风有限神龙公司、东风本田项目。不久前,标致雪铁龙集团(PSA)负责人曾表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标致雪铁龙集团和东风汽车公司,准备在未来几年内,在神龙公司追加投资数10亿元。日产公司也称,将在2006年以前,投资300亿日元以上用于产品开发。东风集团原有的盈利性资产几乎已全部作为投资与外方合资,一旦合资公司的外方要求增资,为保持中方持股比例,东风集团需拿出巨额资金追加投资。

  原来东风旗下两家A股上市公司东风汽车(600006)和东风科技(600081)的第一大股东已经转为东风有限,两家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已经难与集团层面的资本运作对接。不像上海汽车(600104)的第一大股东仍为上汽集团,上汽集团即使海外上市受阻,仍可以利用上海汽车的平台实现整体上市。

  正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合资企业,外方原本就有追加投资的要求,即使有大量盈利,现金分红的可能性也应该不太大。而这样一来,东风集团巨额资金来源也就只有寄希望于整体上市了。

  东风能做的只有苦练“内功”

  不过,今年上半年良好业绩,似乎使得东风汽车与香港资本市场一下子走近了许多。今年上半年,东风旗下东风日产、神龙汽车以及东风本田均创下历史销售新高。今年1~7月份的销量显示,东风汽车旗下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日产销量突破8万辆,同比增加近200%。

  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总裁让·马丁·佛尔兹在今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国道路安全国际研讨会上说:“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底告诉大家,神龙今年实现了盈利。”这些似乎都为东风汽车的海外上市计划增添了底气。

  对东风而言,要想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除了资本市场环境好这样的“好天气”外,更需要的是一个“好身体”。胡信东称,神龙汽车内部正在实施P2+2计划。根据这一计划,2005年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预备削减成本20亿元,并把库存占用资金降低到20亿元以下。

  东风对海外上市充满信心,胡信东说:“我们与其他已经在联交所上市的汽车公司比,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产品线最长,从商用车到乘用车,从发动机到零部件,产品组合丰富,抗御风险能力强。另外,相比欧美市场,我国的行业增长速度是乐观的,而东风远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还有东风内部多元的国际合作,使公司在技术、管理上都得到了提升。”

  “业绩是检验的标准,今后我们会做得更好。”胡信东再次强调:“我们降成本的效果很明显,在产销量、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会比2004年有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谭 旻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