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果再给李书福5年时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8:16  中国汽车报

  我很奇怪最近的一则消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甚至在有的人看来这只是一次炒作而已。那就是:李书福的吉利将参加将在9月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

  确实,包括法兰克福车展在内的世界公认的五大车展,中国汽车企业从来没有独立涉足过。今天,当一个进入汽车行业不过5年的民营企业“突然”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可以理解人们的怀疑。

  我也曾强烈地怀疑过。那是在5年前,吉利还没有获得生产许可的时候,听了吉利造车的过程,看了他们的样车,我只觉得,吉利造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模仿秀”。对于李书福说的造4万元以下的轿车更不信。

  然而,当今天,夏利等车都在4万元以下的时候,当吉利年销量超过了10万辆的时候,我们真的有必要对过去的怀疑重新认识。

  日前,我专程去了吉利在宁波的生产基地,看到了比我5年前看到的先进得多的生产线,看到了成批下线的即将出口的新车型“自由舰”。工厂负责人告诉我,刚刚签下了3000辆出口任务,第一批300辆近日就要装船。特别令人惊喜的是,吉利不仅有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而且有了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一款自动变速器。据了解,吉利自主研发的1.8升发动机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8升排量功率为103千瓦,升功率达到了57.2千瓦。这个数字与日本本田公司不久前对外宣布的世界最高水平一致。而且据李书福说:“全铝机体、工程塑料进气管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相比较,国内某合资企业生产的日本某品牌发动机,2.4升排量功率只有95千瓦。在自动变速器公司,我见到了主持研发的徐丙宽总经理。他原是国内某汽车企业的总工,是国家自动变速器科研组的负责人。他对记者说,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从技术上不比国外同类产品差,价格却只有进口的三分之一。

  见到李书福,谈起5年前的怀疑,说到今天的成果,他依然是一脸的不服气。5年的巨大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李书福的“口出狂言”。他告诉笔者,吉利的目标是三分之二的产品出口海外。这次,我一点不觉得李书福“狂”。因为,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已经看到吉利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到马来西亚合作建厂,生产吉利汽车;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研发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零部件和高档车型。这些都为吉利汽车走出去打下扎实的基础。李书福告诉说,吉利今年1至7月排名国内轿车出口第一。

  事实面前,再怀疑吉利似乎不实事求是。相反,吉利5年快速成长的背后,中国汽车该是思考三个问题的时候了。

  首先,吉利的发展模式是否应该成为中国汽车的一种探索?吉利是从“模仿秀”开始,用李书福自己的话叫“描红”,但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描而不抄”,更不偷;二是“描”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最终能成为“书法家”。我曾经把中国汽车目前的几种发展模式做过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合资就像将人家的书拿来换个封面,再将作者名换成自己;请国际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就像花钱请人家帮助抄一遍书;李书福的做法是自己对着书“描一把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偷书了。很显然,最终可能自己写书的是“描红”者。

  其次,吉利的自主自强是不是值得中国汽车大力提倡?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不应是个问题,但面对一些企业强调在开放中发展却始终成长不起来的事实,我们是否应多一些吉利的硬气呢?前面提到的徐丙宽的原单位,就因为有人怀疑自己的技术实力加上对引进的依赖而停止了自动变速箱的研发,而李书福为徐在这个项目上花了不少钱。

  对于吉利这样的企业究竟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这个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过去50年,政府给了汽车行业各大企业非常大的支持,但到今天还未成功。那么是否可以考虑,用同样的支持力度,给吉利们5年的支持。毕竟过去的5年,他们做到了远不止5年的事。如果再给李书福与他的吉利5年,结果会怎样呢?也许现在给出答案为时过早,但对于政府来说,关键是敢不敢给和是否真给。(吴迎秋)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