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永 图
上海汽车(600104)7月28日发布公告称,通过了关于拟投资设立上汽陆威汽车有限公司的议案。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该合资项目总投资为人民币36.8亿元,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8亿元。其中上海汽车股份公司将以现金和仪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厂房及设备等出资5.12亿元,持有陆威汽车40%的股权,合资公司存续期限为20年。据介绍,合资公司将致力于整车、发动机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整车生产规模初期为年产12万辆,2009年达纲,发动机生产规模为年产17万台,2010年达纲。
值得关注的是,三个月前召开的上海汽车年度股东大会上就已传出消息,上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最快将于明年底上市,其技术平台就是年初收购的英国罗孚汽车部分知识产权。上海汽车总经理赵凤高在此次股东大会上透露,上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的样车方案已经确定,模具已经打造完毕,计划在江苏仪征的上汽生产基地投产。上海汽车7月28日在公告中披露,将以仪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厂房和设备作为对陆威的部分出资,正好与赵凤高此前所言相吻合。
2004年7月12日,上汽以1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进入“世界500强”。在这个过程中,上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并不算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企业,只是作为一个加工型企业靠数量而进入全球500强,上汽集团的软肋便是大而不强。
于是,上汽确立了新的三大目标:改制重组、整体上市、发展自主品牌。在上汽一系列“变阵”动作的背后,清晰地贯穿着一条通过收购快速扩展的战略思路。重组江苏仪征、柳州五菱、烟台东岳、金杯通用、重庆重汽是完善产品线与生产布局,收购罗孚的部分知识产权以及双龙,则主要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待收购完成之时,上汽集团将成为一个集轿车、商用卡车、商用客车、越野车等全系列车型的汽车制造商。
不过,到2007年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始终是上汽一大“心病”。以上汽集团目前的实力,这个目标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上海汇众引进韩国双龙奔驰MB100生产线生产的商务车伊思坦纳,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上汽集团称为“战略车”,是上汽到2007年实现5万辆自主品牌车的一个重要棋子。然而,该车在上市半年后,销量仍然只有2000辆左右。因此,如何加快自主品牌汽车的生产,成为上汽集团想要实现飞跃的最大障碍。
上汽集团近年来频频出手海外收购,期望借此形成自己的核心研发能力。尽管在成功入主韩国双龙以后,上汽放弃了对英国罗孚的整体收购。但上汽和罗孚已经先期签订6700万英镑的技术转让合同,购下罗孚25、75系列轿车和多款发动机的技术设计方案,并由上汽完全拥有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和生产权。上汽依托罗孚汽车技术平台打造自主品牌轿车的意图开始清晰浮出水面。通过这则公告可以发现,此次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上汽通过以江苏仪征为自主品牌生产基地雄图霸业的大幕已经开启。
据悉,上汽集团高层最近表示用四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即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通过集成国内外资源,集中精兵强将,快速建立和完善自主品牌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和管理体系。
跨国收购,是目前上汽自主品牌建设道路上最响亮的音符。去年收购韩国双龙48.92%的股份之后,对双龙的“百日整合计划”前不久启动,在着力提升双龙汽车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双方协同效应,利用双龙在SUV等车型上成熟的产品系列和技术优势,加以消化吸收。
尽管上汽放弃了对英国罗孚的整体收购,但上汽得到了最想要的东西——罗孚25和75型轿车的生产权以及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同时避免了付出大量真金白银购买设备的风险。
当然,此次上汽斥巨资打造自主品牌,相信也是在为公司正在积极筹措的整体上市增添法码。而整体上市之后,上汽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将得到明显的改观。
在汽车行业总体低迷的背景下,由于合资项目总投资为人民币36.8亿元,无论是对上汽集团还是上海汽车股份公司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再加上上汽集团收购双龙48.92%股权耗资2648亿韩元至4413亿韩元,折合18.88亿元人民币至31.47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大大加剧了资金压力,而资本市场运作或许将是上汽的另一步妙招。
在内生压力和外部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上汽集团整体上市在平静的表面暗流涌动。如果能够上市成功,上汽一方面能够提高国际影响力,迈出成为国际化公司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能筹得大笔资金,此招可谓是一箭双雕。
看来,上汽的自主品牌之路,虽然晚了一些,但这条路必须要走,而且渐渐清晰。(余 凯)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