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量不增利”的情况出现:上半年汽车行业利润缩水了206亿,下降幅度达到了48.8%,亏损额上升了1.4倍,占机械行业新增亏损额的95%。
15家重点企业今年前5个月利润总额下降71.69%,只有江淮和重汽集团还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重点企业亏损面达到了三分之一。
与利润下滑同时发生的,是销售的温和增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生产汽车303.6万辆,其中轿车134.25万辆,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6.5%和5.2%。此前曾有来自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最新统计显示,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和轿车的销量分别增长了15.6%和17.2%。但这没有给生产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利润,也无法得出“车市回暖”的结论。
延续至今的利润下降始自2004年第三季度,使2004年下半年的利润基数相对较低,用同比计算的方法下半年得到利润回升的结果可能性很大。
如果全年汽车行业利润继续下降的预言不幸而言中的话,这将成为近十几年来汽车利润第二次连续两年下降。上一次出现在1995年和1996年。从1999年到2003年,汽车行业的利润连续5年保持增长,并在2003年市场井喷之际达到了利润总额的顶峰。较之1995年因为控制公务车购买引起的销售与利润下降,眼前的利润缩水原因要复杂得多。
成本提高、产能过剩是影响汽车利润的主因之一。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2002年以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加工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这一差距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持续的上涨给汽车整车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但车市的小幅增长使生产企业无法通过规模的迅速扩大而摊薄成本,利润就被硬生生地砍掉一大块。
产能过剩同样吞噬着企业的利润空间。产能过剩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的激烈竞争,2003年和2004年,轿车价格的降幅都在10%左右,企业的利润又被砍去一块。随着车价的逐步下降,汽车生产企业的利润也将不可避免地逐步缩减,直至经过兼并重组、重新配置资源之后市场获得相对平稳。此外,欧元汇率的不断攀升也影响着大量进口欧元区零部件的企业的利润,两个大众与神龙的亏损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汇率所累。
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无法用这些常规理由解释:某些合资企业销售大幅度增加,反而带来了成本的迅速上升和利润的快速下挫,同时,其零配件价格却没有随着整车价格下降、规模扩大而同步下降,零配件供应企业的利润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针对这种情况,业内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合资的外方在转移利润。将利润从整车企业转移至零部件企业的做法虽然隐蔽,却并非今天才有的创建,只是随着合资企业利润的降低而格外引人关注罢了。目前在零部件行业已经不存在外资股比限制的问题,将利润转移至有直接隶属关系和资本关系的零部件企业,可以使跨国公司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减少损失。这样一来,即使合资企业中外双方的股比是50:50的对等状态,合资外方的利润损失也比中方少得多。(姜范)
不支持Flash
|